作者:海森溫泉設計院 發布時間:2025-08-21 閱讀量:0
在旅游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溫泉度假作為一種備受青睞的休閑方式,正不斷尋求創新與突破。將文化深度融入溫泉度假中,不僅能提升項目的獨特魅力,更能為游客帶來獨特體驗。本文我們將聚焦三個“標桿”案例,解析其如何在溫泉設計中實現文化的深入融合。
酒店坐落于日本櫪木縣日光市,緊鄰日光國立公園,距東京約 2 小時車程。項目占地約 1.2 萬平方米,擁有 47 間客房,業態涵蓋高端住宿、懷石料理餐廳、露天溫泉浴場、文化體驗工坊及 SAWA 茶屋。項目定位為 “日式傳統文化沉浸式溫泉度假村”,以日光地區的歷史底蘊與自然景觀為依托,打造高端文化度假體驗。

1.山地肌理中的傳統建筑語言
建筑沿山體緩坡呈階梯式分布,采用江戶時代武家屋敷的傳統形制,木質結構搭配深灰色瓦頂,與周邊山林形成色調呼應。屋頂坡度經過精確計算,既符合日本多雨氣候的排水需求,又通過層層疊疊的檐角線條,再現傳統建筑的韻律感。入口處的 “唐門” 式門樓,以簡化的格窗圖案隱喻日光東照宮的歷史文脈,在現代功能中保留文化記憶。

2.空間序列中的儀式感營造
從入口到溫泉浴場的動線設計遵循日式 “漸進式脫序” 理念:經由石燈籠引導的石板路進入中庭,穿過枯山水庭院(以白砂模擬日光川流),再通過木質回廊抵達更衣室,最終進入浴場。每個空間轉換節點均設置低矮門檻與布簾,通過身體姿態的調整強化儀式感,暗合日本 “入浴如修行” 的溫泉文化。
3.材質細節中的地域密碼
客房墻面采用日光特產的檜木板材,拼接處運用 “繼手” 工藝(傳統木構榫卯),既保證結構穩固又展現工藝美學。溫泉池邊緣的石材選取自附近鬼怒川河床,保留天然紋理與水蝕痕跡,讓觸感傳遞地域記憶。茶具、擺件等軟裝則特邀日光當地匠人制作,漆器上的紋樣取材于日光山的楓葉與溪流,形成視覺上的文化閉環。
4.景觀借景中的文化意境
露天溫泉池的朝向經過精心設計,冬季可透過槲樹林望見遠處雪覆的男體山,呼應 “山見” 的傳統習俗;夏季則以茂密的楊桐樹為屏障,營造 “樹影入湯” 的私密氛圍。茶室的落地窗將庭院中的 “曲水” 景觀框定為動態畫面,與和歌吟誦活動結合,讓客人在品茗時感受 “詩中有畫” 的日式美學。

位于云南省安寧市溫泉街道,占地約 800 畝,距昆明市區 40 分鐘車程。片區包含 12 棟精品民宿、龍鱗美術館、溫泉博物館、民族風情商業街及 3 個主題溫泉區。項目定位為 “西南民族文化溫泉聚落”,以 “天下第一湯” 的溫泉歷史為軸線,融合彝族、白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
1.地形利用中的民族元素
借鑒彝族 “梯田式” 聚居格局,將溫泉泡池與民宿沿螳螂川河谷的坡地分層布置,最高處設觀景臺,低處設親水步道,形成 “高觀山、中戲水、低近河” 的空間層次。建筑地基采用白族傳統 “三坊一照壁” 的布局原理,主建筑坐北朝南,附屬空間依山勢展開,既適應山地氣候又延續民族聚居文化。

2.建筑符號的現代表達
民宿外觀提取彝族土掌房的平頂元素與白族民居的飛檐造型,融合為 “平頂帶翹角” 的獨特形態,墻面采用當地紅黏土與現代混凝土混合澆筑,呈現類似夯土墻的肌理質感。龍鱗美術館的外立面以金屬板材模擬彝族漆器的鱗片紋樣,通過光影變化再現傳統漆器的光澤流動感,實現文化符號的材質轉譯。
3.溫泉場景中的歷史敘事
“古湯遺址” 區保留明代溫泉石雕池基,周邊以玻璃展柜陳列歷代文人題刻的拓片,泡池地面采用青銅鑄造的《安寧溫泉賦》全文,讓客人在泡湯時通過足尖觸感閱讀歷史。“民族湯屋” 則將彝族火塘文化融入設計,池邊設置仿真火盆裝置(電子加熱),搭配白族扎染布簾,營造 “圍爐泡湯” 的民族生活場景。
4.景觀植物的文化隱喻
園區植物配置遵循 “四季有花,步步有喻”:春季以云南櫻花象征彝族 “花朝節”,夏季用白族 “繞三靈” 儀式中的柳樹枝條布景,秋季種植納西族視為 “神樹” 的楓香樹,冬季保留山茶(云南名花)作為景觀焦點。植物修剪造型借鑒彝族漆器的幾何紋樣,使自然生長的植被成為可閱讀的文化載體。

坐落于意大利拉齊奧大區菲烏米奇諾市,距羅馬市區 30 分鐘車程,臨海而建,占地約 5 萬平方米。度假村包含 5 棟地中海風格別墅、大型溫泉綜合體、海洋文化館、米其林推薦餐廳及濱海步道。項目定位為 “地中海溫泉文化療愈中心”,以古羅馬溫泉文化為根脈,融合現代海洋生態理念。
1.建筑布局中的歷史回響
整體規劃借鑒古羅馬 “Thermae”(公共浴場)的空間序列:從濱海入口進入 “冷水浴區”(模擬古羅馬 frigidarium),經由柱廊庭院過渡到 “溫水浴區”(tepidarium),最終抵達核心的 “熱水浴區”(caldarium)。各功能區通過半圓形拱券連接,拱券弧度嚴格參照羅馬萬神殿的比例,在現代建筑中復現古典建筑的力學美學。
2.材質運用中的在地敘事
溫泉浴場墻面采用龐貝古城遺址出土的火山灰混凝土配方,表面保留粗獷的澆筑痕跡,與遠處的阿爾班火山形成地質記憶的呼應。地面鋪裝混用當地火山巖與威尼斯玻璃馬賽克,拼出地中海魚類圖案,既延續古羅馬馬賽克工藝傳統,又強化海洋文化主題。別墅屋頂覆蓋的陶土瓦特意燒制為赤褐色,與附近中世紀漁村的屋頂色調統一,形成視覺上的歷史延續性。
3.水空間設計中的文化轉譯
主溫泉池采用圓形設計,池底中央鑲嵌青銅鑄造的羅盤圖案,隱喻古羅馬人的航海智慧;周邊分布的小型泡池則模擬地中海島嶼形態,池名取自西西里、撒丁等島嶼名稱。海水引入系統借鑒古羅馬渡槽技術原理,通過重力自流將地中海海水與溫泉水按比例混合,既保證水質天然,又讓客人體驗 “海水溫泉” 的獨特性。
4.光影營造中的時間對話
浴場頂部開設圓形天窗,正午時分陽光垂直灑落形成光柱,與池面反射的光斑交織,再現古羅馬 “太陽崇拜” 的宗教氛圍。黃昏時段,通過智能燈光系統在墻面投射龐貝壁畫中的浴場場景,古今光影重疊,創造 “穿越時空” 的沉浸體驗。濱海餐廳的遮陽棚采用可調節的百葉結構,借鑒古羅馬劇場的遮陽設計,既適應地中海氣候,又延續建筑功能的文化基因。
1.地形利用中的文化邏輯
尊重山地、濱海等自然肌理,將地域傳統建筑的空間智慧(如日式階梯布局、彝族梯田格局)轉化為現代規劃語言,使場地原有地貌與文化記憶共同構成設計基礎。
2.建筑符號的轉譯創新
提取傳統建筑中的核心元素(材質、結構、紋樣),通過現代材料與工藝進行重構(如金屬模擬漆器、混凝土再現火山灰質感),既保留文化辨識度,又避免符號化堆砌。
3.空間序列的儀式感構建
借鑒傳統禮儀中的動線邏輯(如日式入浴流程、古羅馬浴場序列),通過門檻、路徑、節點的精心設計,讓身體移動過程成為文化體驗的一部分,強化記憶點。
4.自然元素的文化隱喻
將植物、光影、水體等自然要素賦予地域文化內涵(如季節花木對應民族節日、光影變化呼應歷史場景),使自然景觀成為 “可閱讀” 的文化載體。
5.材質細節的記憶傳遞
優先選用當地傳統材料,在觸感、色澤、紋理等細節中融入地域故事(如河床石材、鄉土木材),讓感官體驗成為文化感知的重要通道。
溫泉與文化的融合,從來不是元素的簡單疊加,而是在場地基因中尋找文化與自然的共生密碼。當每一塊石材、每一扇窗、每一條路徑都承載著地域的歷史與智慧,溫泉度假便超越了休閑功能,成為文明傳承的鮮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