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森溫泉設計院 發布時間:2025-08-28 閱讀量:0
在奢華度假領域,COMO酒店集團以“隱世哲學”與“健康內核”獨樹一幟。這個由新加坡時尚女王ChristinaOng于1991年創立的品牌,以“少而精”的擴張策略在全球布局18家酒店,每一家都深植于當地生態與文化肌理。從不丹的雪山秘境到馬爾代夫的蔚藍海域,再到意大利阿爾卑斯山的云端之巔,COMO用30余年時間將“定制化健康旅行”升華為一種生活方式。與安縵的東方禪意不同,COMO的奢華更強調“科學賦能”,其旗下酒店不僅配備專業療愈師團隊,更將高壓氧艙、紅外線桑拿等前沿科技融入傳統療法,同時以“從農場到餐桌”的食療體系、與自然共生的建筑設計,重新定義了野奢度假的邊界。
本文聚焦COMO在巴厘島的三個標桿項目,隱于烏布雨林的療愈圣殿COMO Shambhala Estate、融合藝術與稻田詩意的COMO Uma Ubud,以及以沖浪文化激活年輕活力的COMO Uma Canggu。這三個度假村雖同處一島,卻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詮釋了“野奢療愈”的精髓。從森林圣泉的能量凈化到火山梯田的視覺療愈,從阿育吠陀的古老智慧到運動康復的現代科學,它們不僅為全球高凈值人群提供了逃離都市的“精神綠洲”,更以“環境賦能”“專業背書”“文化融合”三大核心策略,為中國康養度假項目的開發提供了可參考的思路:如何通過生態場域的沉浸式設計降低用戶心理防御?如何用專業內容構建差異化競爭力?又如何將在地文化轉化為可體驗的療愈符號?讓我們從巴厘島的叢林、稻田與海灘中尋找答案。
科莫香巴拉度假村(COMO Shambhala Estate)坐落于巴厘島烏布以北15公里的深山之中,毗鄰阿勇河,占地18公頃,森林覆蓋率超80%,被原始雨林嚴密環繞。作為全球首家整全保健度假村,其名“Shambhala”寓意“極樂世界”,僅設30間以印度教“風、木、水、火、土”五行命名的私密宅院,自創立以來始終秉持“身心靈平衡”的理念,融合瑜伽、阿育吠陀、中醫、運動康復等多元業態,追求從內而外的深度健康轉型。

1.讓環境成為“隱形療愈師”,場域營造的沉浸式體驗
度假村依山傍水,建筑采用當地石材與柚木,茅草屋頂與雨林融為一體,形成“居亭式”布局。5座五行主題宅院各有特色,“水之靈”別墅以日式水花園和私人瀑布為核心,流水聲貫穿空間形成自然白噪音;“木”之宅院懸于古木之上,成為與森林對話的樹屋;“土”之宅院則融入爪哇皇室元素,展現大地的厚重。


每日清晨,住客沿著阿勇河徒步,在向導帶領下識別藥用植物,體驗“森林浴”,借助高濃度負氧離子與自然聲景,緩解身心緊張。引入的烏布神圣堿性泉水(富含礦物質),通過高壓射流水療技術與水中肌肉拉伸結合,進一步強化環境的療愈力。
2.科學整合的健康體系,構建全流程健康管理閉環
入住即啟動個性化健康管理:住客需填寫多頁健康問卷(涵蓋精神狀況、情緒變化等),由健康咨詢師、瑜伽導師、阿育吠陀醫師、中醫針灸師、營養師等組成的團隊聯合評估,定制7-14日專屬方案。
方案涵蓋多元療愈項目:從印度式排毒療程(Panchakarma)、熱石按摩、聲波療愈(使用頌缽與甘美蘭樂器),到登山、攀巖、阿勇河漂流等戶外挑戰,通過“靜修+動態”的結合,實現身心平衡。離店時提供“健康指南”,幫助住客將瑜伽、冥想等習慣融入日常生活。
3.文化根植的建筑與體驗,強化精神性連接
建筑設計深植巴厘島文化。采用當地傳統石材、柚木及手工浮雕,靈感源于滿者伯夷宮殿;“火之聲”宅院設置原始火坑與冥想花園,“大地之子”露臺可遠眺巴圖卡魯火山,為住客提供與自然、信仰對話的空間。
定期舉辦靜修周,邀請靈性導師帶領禪修、呼吸練習,同時組織參觀當地古廟與村莊,讓療愈體驗與在地文化認知深度結合,形成獨特的精神共鳴。

4.水療技術的創新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平衡
水療中心沿阿勇河而建,半開放設計讓流水聲與叢林微風融入理療過程。療法既保留傳統智慧,又結合現代科學:如爪哇皇式草本浴搭配COMO特有精油配方,結合現代解剖學理論優化按摩手法;針對陸地運動困難人群,將水中按摩與物理治療結合,設計關節流動性恢復方案。
5.食療與藥膳的深度結合,從飲食到生活方式的引導
Glow餐廳菜單由營養師與主廚共同設計,遵循“新鮮看得見”原則。早餐提供姜黃燕麥粥配椰子酸奶,午餐以檸檬草烤魚搭配火龍果沙拉,晚餐則以印尼傳統草藥湯(Jamu)收尾,兼顧口感與食療功效。同時開設烹飪課,教授住客制作抗炎飲品(如姜黃檸檬水)與能量球(含奇亞籽、椰棗、堅果),讓健康飲食從度假延伸至日常。
科莫烏布烏瑪度假村(COMO Uma Ubud)位于巴厘島烏布市中心邊緣,毗鄰Tjampuhan山谷與Oos河,距烏布皇宮僅5分鐘車程,占地3公頃。作為融合文化與自然的療愈度假村,它設有46間客房(含4間SPA套房),雖采用高密度布局卻保留通透空間感,以“烏布的藝術之魂”為核心理念,強調巴厘島傳統與現代奢華的碰撞,成為連接山野隱逸與藝術文化探索的門戶。


1.讓環境成為“隱形療愈師”,山野與藝術共生的場域
客房采用落地窗設計,直面梯田與河流。“露臺客房”配備四柱床與私人露臺,住客可躺看日出時稻田的金色反光;瑜伽亭懸挑于Tjampuhan山谷之上,晨課時光可直面云霧繚繞的叢林;Kemiri餐廳沿溪流而建,用餐時伴瀑布聲與自然光影,形成“視覺+聽覺”的雙重療愈。
通過高墻與綠植隔絕市井喧囂,主泳池畔設竹制遮陽棚與吊床,住客可邊游泳邊聽傳統伽美蘭音樂,在自然與人文的交織中獲得放松。

2.在地文化療愈工坊,從體驗到認同的深度沉浸
藝術沉浸式體驗:與當地藝術家合作,定期舉辦銀器制作、木雕繪畫、傳統蠟染(Batik)工作坊,住客可通過手工創作釋放壓力;每周五晚舉辦“文化之夜”,包含巴厘島舞蹈表演、火舞儀式與星空冥想,強化地方文化認同感。
舌尖上的文化療愈:Kemiri餐廳提供印尼香料烹飪課,教授使用斑斕葉、椰糖等本地食材;酒吧推出“療愈雞尾酒”,如“烏布日出”(含姜黃、檸檬、蜂蜜),通過風味刺激內啡肽分泌,同時傳遞在地飲食文化。
3.社區化野奢服務,平衡私密與在地連接
開放式社交場景:UmaCucina餐廳采用意大利家庭式長桌,鼓勵客人分享食物與故事;清晨稻田徒步由當地農民帶領,講解水稻種植與生態平衡智慧,讓住客深入本土生活。
服務團隊90%來自巴厘島,熟知本地掌故,可推薦非游客路線;免費穿梭巴士連接烏布市場、猴林森林公園等景點,滿足“隱居”與“探索”的雙重需求。
4.自然音療與水療創新,感官與身心的同步放松
水療中心提供20余種療法,特色項目“巴厘島四手按摩”由兩位理療師同步操作,配合溪流聲與芳香療法(使用依蘭、廣藿香精油),增強放松感;瑜伽亭懸于瀑布上方,水流聲中練習陰瑜伽,提升多巴胺分泌。
呼吸引導系統融入巴厘島“Pranayama”呼吸法,結合體式練習,強化冥想深度,讓身心在自然韻律中找到平衡。
5.靈活體驗式套餐設計,滿足多元需求
模塊化時間選擇:提供半日/全日療愈套餐,如“晨間瑜伽+SPA+午后畫廊游”,住客可自由組合;Kemiri餐廳早餐采用“半自助+單點”模式,融合西式與印尼BuburAyam(雞肉粥),兼顧不同飲食偏好。

客房功能場景化:別墅標配瑜伽墊、浴缸及露天沙發床,可隨時切換休憩、運動模式,讓療愈融入日常起居。
科莫昌谷度假村(COMO Uma Canggu)坐落于巴厘島長谷(Canggu)海灘,毗鄰回音海灘,直面黑沙灘與沖浪點,占地2.5公頃。作為以沖浪文化為核心的活力療愈度假村,它設有52間客房、55間海濱住宅及12套帶天臺泳池的頂層公寓,以“海邊的活力圣殿”為定位,融合海洋運動、瑜伽、健康餐飲等業態,滿足年輕群體與沖浪愛好者對“活力釋放+社交聯結”的雙重需求。

1.讓環境成為“隱形療愈師”,海洋與稻田的雙面療愈
場域設計兼顧動靜需求:客房分“海景”與“稻田景”兩類。“地下泳池房”通過玻璃地板直通泳池,住客可邊游泳邊觀賞稻田蛙鳴;“海景別墅”設私人露臺與吊床,日落時可俯瞰沖浪者歸岸。
兩條徒步路線滿足不同需求:一條沿稻田延伸至圣泉寺,感受田園靜謐;另一條穿越椰林直達海灘,體驗海洋活力。泳池與海洋通過景觀設計實現視覺相連,模糊室內外界限,強化與自然的連接。

2.沖浪與療愈的融合,構建專業運動康復體系
專業沖浪生態鏈:與Tropicsurf合作,提供從“完美海浪”(初級)到“夢想項目”(高級)的課程,教練按能力匹配浪點;沖浪后,SPA中心提供專屬修復按摩,使用含薄荷與桉樹精油的膏體緩解肌肉酸痛。
針對性體能訓練:海灘旁瑜伽亭每日開設“沖浪者瑜伽”,重點拉伸肩頸與腿部,預防運動損傷;Glow果汁吧提供冷壓果汁、活性酶沙拉等簡餐,確保運動前后營養補給。

3.跨文化設計融合,打造獨特美學體驗
意式-巴厘混血美學:由意大利設計師PaolaNavone與日本設計師KoichiroIkebuchi合作,將米蘭線條與巴厘茅草屋頂結合;空間裝飾融入復古沖浪板,開放式淋浴區、砂石地板再現海灘觸感,強化沖浪文化氛圍。
頂層公寓設獨立入口與私人管家,可避開公共區域喧鬧,平衡社交與私密需求;公共區域的景觀設計讓泳池與海洋視覺相連,增強空間的開闊感與自然感。
4.晝夜場景切換運營,平衡活力與靜修
日間沖浪社交場景:教練帶領沖浪→海灘俱樂部補充能量→泳池邊分享體驗,形成“運動-補給-交流”閉環;夜間海岸娛樂場域:現場DJ演奏、篝火晚會、海鮮燒烤派對,滿足年輕客群的社交需求。為偏好靜修的客人提供專屬通道:頂層公寓配備獨立休閑區,可獨享海灘日落與星空,實現“活力場域”中的私密空間。

5.健康生活與娛樂平衡,可持續理念的實踐
健康餐飲體系:遵循“高蛋白、低糖、無麩質”原則,早餐提供“超級食物碗”(含藜麥、牛油果、煙熏三文魚),午餐推出“沖浪者能量卷”;酒吧設“健康酒單”,如“綠巨人”(含菠菜、蘋果、生姜),平衡娛樂與健康。
可持續設計:采用太陽能供電、雨水回收系統,使用可降解材料制作房卡與餐具;泳池過濾系統通過鹽水電解替代氯消毒,減少皮膚刺激;客房智能溫控系統可顯示當日運動數據,強化健康管理意識。
我國康養度假項目開發可從巴厘島三家COMO酒店的實踐中提煉經驗,關鍵在于擺脫“硬件堆砌”與“概念復制”的慣性,轉而深耕“自然、文化、專業、人才”的核心價值。
1.精準錨定客群,拒絕泛化定位
COMO的三個項目分別聚焦“深度療愈”“文化探索”“活力社交”三類需求,避免因客群模糊導致體驗稀釋。我國開發者需結合地域特質,明確核心客群的真實訴求。如高壓職場人對“山林靜修”的渴求、文化愛好者對“在地體驗”的偏好、年輕群體對“運動與療愈結合”的需求,通過場景細分構建差異化標簽。
2.讓環境成為療愈核心,而非空間背景
從香巴拉的雨林能量、烏布烏瑪的梯田光影到昌谷的海洋肌理,COMO證明自然基底是最珍貴的療愈資源。我國項目需尊重場地原生特質,避免過度商業化改造,保留山林、溪流、農田等自然元素,通過建筑布局(如分散式客房、景觀落地窗)、感官設計(如引入自然聲景、光影變化)讓“風、水、光、植”主動參與療愈過程。

3.深挖在地文化,轉化為療愈符號
COMO將巴厘島的五行哲學、傳統草藥、藝術儀式融入療愈體驗,而非單純展示文化。我國項目可挖掘本土文化中的健康智慧,將節氣養生、傳統功法、地方飲食等轉化為可感知的療愈載體。如結合中醫體質理論設計“節氣調理空間”,邀請非遺傳承人開設手工療愈工坊,讓客群在文化認同中獲得深層身心共鳴,而非僅作為文化“旁觀者”。
4.構建專業體系,拒絕項目堆砌
COMO以多學科團隊(醫師、營養師、導師等)形成“評估-定制-跟蹤”的全流程服務,而非簡單疊加SPA、瑜伽等項目。給我們的啟示是,需強化“專業人才”支撐,建立從體質辨識、情緒評估到個性化課程(如針對久坐人群的脊柱調理、高壓人群的呼吸訓練)、食療方案的完整鏈條。可聯合本地中醫館、運動康復機構組建專家庫,讓“療愈”有科學與經驗的雙重支撐。
5.平衡私密與社交,適配空間與服務
香巴拉的獨立宅院保障深度私密,烏布烏瑪的家庭式長桌促進輕社交,昌谷的動靜分區兼顧多元需求,三者共同揭示“空間與服務需適配客群心理”的邏輯。我們也可以根據客群特質設計空間:針對高端療愈客群,采用分散式布局,配備獨立庭院與專屬管家,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干擾;面向文化探索客群,設置共享廚房、主題沙龍區,鼓勵適度交流;通過“隱形服務”(如側身等待、按需響應)讓客群自主掌控社交距離,在放松中深化體驗。
6.延伸食療價值,超越餐飲本身
香巴拉的烹飪課、烏布烏瑪的在地食材教學、昌谷的健康飲食平衡,均體現“食療是生活方式引導”的思路。在康養度假項目開發中,可聯合營養師與本地主廚,基于地域食材設計食療菜單;同時開設食材認知、簡易料理等互動環節,讓客群掌握可遷移的健康飲食方法,而非僅在度假期間短暫體驗。
巴厘島三家COMO酒店的“野奢與療愈”,從不依賴昂貴材料的堆砌或流量式的宣傳,而是源于對自然的敬畏、對文化的尊重、對客群的理解與對專業的堅守。它們證明,康養度假的高階形態,是讓“野”成為自然本真的呈現,讓“奢”成為體驗細節的打磨,讓“療愈”成為身心與環境、文化同頻的過程。
這一邏輯,同樣適用于我國康養度假項目的開發,當我們真正沉下心來,挖掘地域基因、打磨專業體系、傳遞人文溫度,便能打造出屬于本土的、有生命力的康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