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森溫泉設計院 發布時間:2025-09-28 閱讀量:0
隨著休閑旅游消費升級,消費者對“自然沉浸+文化體驗+康養放松”的復合需求日益凸顯。森林溫泉酒店作為融合森林生態資源、溫泉康養資源與在地文化的旅居載體,成為旅游開發的重要方向。本文我們通過系統性解析四個優秀的森林溫泉酒店案例,提煉其地形利用、文化轉譯、體驗設計等方面的核心特色,為我國森林溫泉酒店開發提供參考思路。
在森林溫泉酒店開發中,“如何讓項目不脫離地域本底,同時實現體驗創新”是核心命題。日本星野集團“界”品牌旗下的“界奧飛驒”,以“山岳溫泉喚醒身心,飛驒設計舒緩靈魂”為概念,將奧飛驒的地形特征與文化基因深度融入項目開發中,成為“地域共生型”森林溫泉酒店的典范。


“界奧飛驒”于2024年9月在日本岐阜縣奧飛驒溫泉鄉開業,是星野集團“界”品牌第24家高端溫泉旅宿設施。項目選址北阿爾卑斯山(飛驒山脈)的廣闊森林腹地,周邊被山毛櫸、枹櫟等闊葉樹環繞,共設49間客房,定位高端客群,主打“溫泉+森林+在地文化”的沉浸式體驗,開業后成為奧飛驒溫泉鄉的標志性項目。

1.策劃布局:“環游式中庭”重構溫泉街場景
傳統溫泉酒店多采用“客房浴場”的線性布局,體驗路徑單一。“界奧飛驒”以當地溫泉街“石墻”傳統為靈感(溫泉街沿石墻設步道,客人赴公共浴場時形成獨特社交氛圍),創新設計“環游式中庭”,在酒店中央設被四棟建筑環繞的核心區域,依山勢打造“層疊湯之川”,溫泉溪流蜿蜒其間,兩側配套步道與足浴池。

這種設計的核心價值是“動線轉化”,將傳統“單向前往浴場”的行為,變為“內部環游探索”。客人可在大浴場、客房私湯、中庭足浴間自由穿梭,移動中觸摸溫泉溪流、觀賞森林與山岳景致,實現“步移景異”。同時,“湯之川”的層疊設計形成體驗梯度,既避免人流擁堵,又平衡了公共社交與私人空間需求。

2.建筑設計:氣候適應性與文化轉譯結合
建筑是項目與地域對話的核心載體,“界奧飛驒”的設計既解決氣候痛點,又將文化轉化為可感知體驗。
在氣候適應性設計中,奧飛驒冬季豪雪,大浴場露天溫泉借鑒當地“雪廊”邏輯,以純白墻壁圍合模擬積雪環境,頂部設狹長開口,泡湯者可仰望天空或雪花,既阻擋風雪,又保留與自然的連接,解決寒冷地區露天溫泉使用痛點。

而在文化轉譯設計中,項目的所有客房命名為“飛驒MOKU之間”(“MOKU”意為“木”),優先使用本地山毛櫸、枹櫟等木材;床頭板采用1300年歷史的飛驒曲木工藝,貼合人體工學;燈罩用800年歷史的“山中和紙”制作,讓文化不再是裝飾,而是融入居住細節的“可觸摸體驗”。


3.業態體驗:超越“泡湯”的文化參與
傳統溫泉酒店體驗多停留在“泡湯+觀光”,“界奧飛驒”通過“參與型”業態讓客人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在飛驒木匠體驗活動中,邀請本地資深曲木工匠指導,客人從選材、打磨到定型全程參與,制作小型曲木擺件(如茶杯墊)并刻字留念,將1300年的工藝文化轉化為“可帶走的記憶”,提升體驗附加值。


飛驒牛會席料理以當地著名“飛驒牛”為核心食材,餐盤定制為飛驒傳統“圍爐里”(民居核心取暖烹飪空間)的古木造型;上菜時講解飛驒牛“林間放牧”的養殖文化,讓餐飲成為“味覺+視覺+文化”的三重體驗。

當森林溫泉酒店與“康養”結合時,如何避免“養生流于形式”?哥斯達黎加“TheRetreatCostaRica”以本土養生哲學為核心,構建“雨林環境+養生活動+業態配套”的沉浸式體系。


“TheRetreatCostaRica”位于尼科亞半島雨林深處,臨近太平洋,近期完成400萬美元擴建,新增10間豪華lofts與2處餐飲設施。項目定位“高端自然康養度假村”,主打“雨林中實現身心平衡”,客群以追求深度療愈的歐美高端人群為主。
1.建筑設計:與雨林“無界融合”
康養體驗的核心是“與自然連接”,項目通過設計打破“室內外界限”。
在布局方面,新增的“SantoshaLofts”(“Santosha”意為“滿足感”)均面向尼科亞半島與太平洋,確保無遮擋景觀;lofts間距15米以上,既保隱私,又避免破壞雨林生態,步道蜿蜒穿過本地植被,強化“進入自然”的儀式感。



建筑采用“溫暖極簡”風格,外墻用本地火山巖與實木,室內地面為泥土色微水泥;lofts設“客臥一體+開放式露臺”,玻璃門推開后室內外連通,客人在露臺溫泉池泡湯時可感受雨林微風與鳥鳴,讓建筑成為“自然的延伸”。


2.養生體系:本土哲學與雨林環境綁定
項目以哥斯達黎加本土阿育吠陀哲學為核心,將養生活動與雨林深度結合,形成“序列式”體系:
晨間雨林瑜伽:在雨林開闊平臺進行,配合鳥鳴與溪流聲,結束后提供本地草藥茶飲,幫助身體喚醒;
午后聲缽療法:林間木質涼亭內,水晶缽與頌缽的振動結合本地香草香薰,實現“聽覺+嗅覺”雙重療愈;
晚間星空冥想:露臺或海邊草坪上,結合尼科亞半島原住民星空文化講解,緩解焦慮。
水療中心主打“本土植物+傳統技術”:護理產品用本地牛油果油、香蕉葉提取物等制成,借鑒原住民“草藥熱敷”傳統,護理室半開放設計,客人可觀賞雨林植被,強化自然沉浸感。


3.業態配套
高端康養客群既需“療愈”,也追求“品質”,項目通過業態平衡兩者。
一是新增餐飲業態。Mystique餐廳主打“哥斯達黎加融合菜”,90%食材來自本地農場與漁民,設開放式廚房增強互動;LaDiosa屋頂酒廊提供本地特色雞尾酒(如“雨林莫吉托”),客人可俯瞰雨林與海洋,欣賞日落。二是客群與業態平衡。核心業態(水療、養生課程)滿足療愈需求,配套業態(精致餐飲)滿足品質需求,輔助業態(雨林徒步、海邊野餐)滿足輕度活動需求,客人平均停留時間從2天延長至34天,客單價提升30%以上。


傳統森林溫泉常面臨“體驗單調”問題,愛爾蘭“AquaSana朗里特森林溫泉水療中心”(簡稱“AquaSana”)通過“主題化、序列化”多感官設計,將“泡溫泉”轉化為“有故事線的探索旅程”。


AquaSana位于愛爾蘭朗里特森林中心,依托原生森林資源,核心特色是“以自然為靈感,創造24種差異化水體驗”,定位“家庭+情侶+朋友聚會”客群,成為愛爾蘭熱門森林溫泉項目。

1.主題化、序列化空間敘事
AquaSana跳出單一溫泉池設計,以“森林自然元素”為主題,劃分五個區域,形成“從平靜到深度舒緩”的體驗節奏:
北歐森林:以“冷熱交替”激活循環,設38℃森林溫泉池與05℃冰穴,配合冷霧系統與北歐輕音樂;
溫泉區:主打“溫和舒緩”,設氣泡池、草藥池與親子池,池邊配木質躺椅;
火山森林:以“高溫排毒”為核心,設7080℃熔巖桑拿房與桉樹精油蒸汽房,提供火山石熱敷;
森林浸沒:主打“靜謐冥想”,設模擬溪流的溫泉池與冥想角落,禁止大聲交談,配溪流白噪音;
樹頂巢穴:位于二層,設全景溫泉池與吊床休息區,客人完成前序體驗后可在此俯瞰森林、緩解疲勞。





2.創新業態:多感官刺激
項目設計多個“創新水體驗”,強化記憶點。其中的月光蒸汽房,無主燈,僅靠“月光燈”照明,墻面模擬熱帶森林植被色,配合熱帶森林白噪音與柑橘精油,讓客人閉眼感受“身處雨林”的沉浸感;還有森林洞穴,墻面用巖石材質,頂部設天窗,中央是迷你瀑布池,周邊配加熱大理石躺椅,定期釋放松針、柏木香氣,強化自然氛圍。

3.客群覆蓋:差異化體驗
通過主題設計覆蓋多元客群,如家庭客群偏好親子溫泉池與溫和體驗,情侶客群青睞冥想區、全景池與月光蒸汽房,朋友聚會客群喜歡高溫桑拿與瀑布池。同時推出“溫和體驗路線”(適合中老年)與“刺激體驗路線”(適合年輕人),提升滿意度。


如何在追求設計感時不破壞生態?如何通過運營強化地域連接?瑞典“TraktForestHotel”(特拉科特森林酒店,簡稱“Trakt”)以“極簡森林美學”為核心,結合“本地化運營”,實現“設計、生態、文化”平衡,成為“生態友好型”標桿。

Trakt位于瑞典北部森林,周邊是針葉林與湖泊,由知名建筑師GertWing?rdh設計,共設5間含溫泉的森林木屋,定位“高端小眾客群”,主打“極簡設計+森林沉浸+本地生活”體驗。
1.創新森林懸浮體驗
Trakt的核心設計是“森林懸浮木屋”,既護生態,又最大化視野。在結構設計方面,木屋由8根金屬柱支撐,深入地下1.5米確保穩固,底部距地面1.2米,留出動物穿行空間,減少對土壤植被的破壞;其外觀與內部外墻用本地實木,顏色貼合針葉林;室內設大面積雙層中空玻璃,360°觀賞森林;家具極簡,僅配必要設施,露臺私人溫泉池用圓形設計,與木屋方形造型形成對比,泡湯時可賞森林景致。

2.本地化運營:強化地域連接
運營核心是“支持本地”,綁定社區與文化。
材料與家具本地化:建筑材料來自10公里內可持續森林,家具由本地工匠手工制作,用本地羊毛面料與樺木,融入瑞典傳統簡約線條;木屋中放置本地手工制品(木雕、羊毛掛毯),展示地域工藝。


食材與餐飲本地化:餐廳95%食材來自本地——肉類來自散養農場,蔬菜來自自有有機莊園,魚類來自周邊湖泊;菜單借鑒“老一輩農夫傳統食譜”,如“森林燉肉”“湖泊烤魚”,每季度隨食材季節更新,提供“森林野餐”服務,讓客人在自然中用餐。

3.季節性體驗:破瓶頸
針對森林旅游“夏旺冬淡”,設計季節性活動。如夏季極晝期間推出森林徒步(本地向導講解植物動物)、湖泊獨木舟/釣魚,以及“極晝溫泉”,客人可凌晨泡湯賞“不夜天”;而冬季極夜期間推出雪地摩托、薩米人馴鹿雪橇,溫泉池加本地云杉嫩枝驅寒,餐廳提供“冬季暖鍋”,推出“星空溫泉”,欣賞清晰星空,冬季入住率從30%提升至60%以上。


(Silva Spa-燃木桑拿)
通過對上述四個案例的解析,可發現其核心開發邏輯是“以自然為基底,以文化為靈魂,以體驗為核心”,既尊重地域的自然與文化本底,又通過創新設計與運營,滿足消費者的復合需求。結合我國森林溫泉資源的特點(如森林類型多樣、地域文化豐富、康養需求旺盛),可提煉出以下核心啟示。
(一)地形與文化的“雙融”策略:避免“千店一面”
上述列舉的案例均注重“地形利用”與“文化轉譯”的結合,我國森林溫泉酒店也可借鑒這一邏輯,打造差異化競爭力。
1.地形利用
結合項目所在地的地形特征(如山地、丘陵、溪流),設計與地形適配的空間布局。例如,在山地森林中可借鑒“界奧飛驒”的“層疊式中庭”,利用坡度設計溫泉溪流與步道;在平原森林中可借鑒“Trakt”的“懸浮設計”,避免破壞土壤植被;
2.文化轉譯
深挖項目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如傳統工藝、民俗習俗、生活方式),將其轉化為可體驗、可使用的產品細節,而非單純的裝飾元素。例如在云南開發森林溫泉酒店時,可將傣族的“竹編工藝”融入家具設計,將“潑水節”文化轉化為“溫泉互動活動”;在東北森林溫泉酒店開發過程中,可將滿族的“薩滿文化”轉化為“森林冥想體驗”,將“東北火炕”元素融入客房設計。
(二)沉浸式體驗的構建:從“單一功能”到“多感官旅程”
國外案例通過“主題化、序列化、多感官”的體驗設計,打破了傳統溫泉酒店的“單一功能”局限,我國項目可從三個層面構建沉浸式體驗。
一是主題化設計方面,圍繞“森林”核心,結合地域特色細分主題(如“森林霧境”“森林溪谷”“森林星空”),每個主題匹配對應的空間設計與體驗活動。例如,海森溫泉設計院在溧陽天目湖御水溫泉酒店中,打造“竹海溫泉”主題,餐廳廊柱采用竹材設計,溫泉池邊種植竹子,體驗活動包括“竹海徒步+竹藝體驗”。


二是多感官方面,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四個維度設計體驗。例如,視覺上通過全景觀玻璃、自然材質強化自然視野;聽覺上播放本地森林的自然聲音(如鳥鳴、溪流聲);嗅覺上使用本地草本精油(如桂花、艾草);觸覺上通過溫泉水溫、材質質感(如木質、石材)提升體驗。
三是序列化體驗,設計“有邏輯、有層次”的體驗動線,讓客人的體驗從“喚醒”到“放松”再到“深度舒緩”。例如,可設計“森林步道(喚醒)→主題溫泉池(放松)→草本SPA(深度舒緩)→森林餐廳(味覺體驗)”的體驗序列,避免體驗碎片化。
(三)養生體系的“本土化”:結合本土養生哲學,避免“照搬國外”
我國具有豐富的本土養生文化(如中醫養生、茶道養生、太極養生),項目可借鑒“TheRetreatCostaRica”的“養生體系構建邏輯”,打造本土化養生體系。
1.核心哲學:以中醫養生(如“陰陽平衡”“五行調和”)為核心,而非單純照搬阿育吠陀、瑜伽等國外養生理念。例如,在森林溫泉酒店開發中,可圍繞“祛濕養生”設計體驗,溫泉池中加入本地草藥(如茯苓、薏米),養生活動包括“中醫體質檢測+定制養生方案”。
2.環境綁定:將養生活動與森林環境深度結合,利用森林的“天然氧吧”與“聲景療愈場”強化效果。例如可在項目的森林中設置“太極晨練區”“茶道冥想區”,讓客人在自然中感受養生的魅力。

3.產品細化:針對不同客群的養生需求(如女性的“美容養顏”、中老年的“關節養護”、年輕人的“壓力緩解”),開發細分養生產品。例如,針對女性客群可推出“玫瑰溫泉+草本面膜護理”,針對中老年客群可推出“中藥熱敷+關節養護SPA”。
(四)季節性產品設計:解決“淡旺季”瓶頸
我國森林類型多樣,不同地區的季節特征差異大,項目可借鑒“Trakt”的“季節性體驗設計”,開發適合本地的季節性產品。
南方地區冬季溫暖,可主打“森林避寒+溫泉康養”,開發“冬季森林徒步+溫泉療愈”“春節民俗活動+溫泉團圓餐”等產品;夏季炎熱,可主打“森林避暑+清涼體驗”,開發“森林漂流+冷泉浸泡”“夜間森林觀星+薄荷溫泉”等產品。
北方地區冬季寒冷多雪,可主打“雪地溫泉+民俗體驗”,開發“雪地摩托+溫泉暖身”“東北秧歌+酸菜火鍋”等產品;夏季涼爽,可主打“森林避暑+親子體驗”,開發“森林夏令營+親子溫泉”“采摘體驗+農家菜”等產品。
而中部地區四季分明,可根據季節變化更新體驗活動,春季主打“賞花+溫泉”,秋季主打“紅葉+溫泉”,實現“四季有景、四季有體驗”。
(五)精準客群定位與業態組合:平衡“核心需求”與“多元需求”
上述案例均有清晰的客群定位,并匹配對應的業態組合,我國項目可借鑒這一邏輯,避免“業態混亂”。
1.明確核心客群:
根據項目的資源特點(如森林類型、文化特色、溫泉品質),確定核心客群(如高端康養客群、家庭親子客群、文化體驗客群)。例如,位于城市周邊的森林溫泉酒店,可定位“家庭親子客群”,重點配置兒童游樂設施、親子溫泉池、自然科普體驗;位于偏遠地區的森林溫泉酒店,可定位“高端康養客群”,重點配置高品質水療中心、養生餐廳、靜音休息區。

2.業態組合優化
遵循“核心體驗+配套業態”的邏輯,核心體驗(如溫泉、養生、文化)滿足客群的核心需求,配套業態(如餐飲、休閑、購物)滿足客群的多元需求。例如,針對高端康養客群,業態組合可為“溫泉+中醫養生+精致餐飲+森林冥想”;針對家庭親子客群,業態組合可為“親子溫泉+自然科普+兒童游樂+農家餐飲”。
3.延長停留時間
通過“體驗+業態”的組合,延長客人停留時間。例如,可設計“2天1晚”的體驗套餐(第一天:森林徒步+溫泉浸泡+養生晚餐;第二天:晨間瑜伽+文化體驗+午餐后離開),或“3天2晚”的深度套餐,提升客單價與復購率。
上述解析的4個森林溫泉酒店案例,其優勢并非依賴“豪華裝修”或“高端設備”,而是源于對“自然與文化本底的尊重”與“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度理解”。我國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與地域文化,森林溫泉酒店開發無需照搬國外模式,而是應結合本土特色,踐行“自然優先、文化賦能、體驗創新”的理念,打造既具有地域辨識度,又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優質項目,推動我國森林溫泉旅游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