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森溫泉設計院 發布時間:2024-08-21 閱讀量:0
對于意義研究的興趣在近幾年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不僅許多書籍與意義有關,還有大量的期刊論文也是關于意義的。不管理論取向如何,大家一致認為意義與幸福相關聯。溫泉意義療法是整合了溫泉療法和意義療法的療法,可用于治療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和纖維肌痛。
溫泉療法(湯治)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古代人類就把溫泉地作為治療和休養的場所。追溯歷史可以發現,在中世紀隨著佛教傳入日本,溫泉療法逐漸普及,藥師如來被奉為溫泉之神,人們認為泡浴會帶來好運。慢慢的,溫泉作為治療、休養和信仰的場所發展起來。

日本最古老的溫泉之一:道后溫泉
進入近代(江戶時代),隨著參勤交替的制度開展,開湯傳說(當地溫泉由來的傳說)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作為專業的溫泉療法場所和游樂型溫泉也粉墨登場。貝原益軒的“益軒養生訓”和宇田川榕庵的文獻中均出現了關于湯治的描述。
明治時代,湯治作為民間療法已經廣為受眾。不過,基于貝爾茨對草津溫泉的科學性評價,游玩型溫泉數量增加了不少。大正14年在別府創立了九大醫院,在三朝創立了岡山大醫院。
時至今日,溫泉療法又一次被重新認知。雖然6所國立大學都創立了獨自的溫泉醫院,但遺憾的是溫泉醫院的數量一直處于減少的趨勢。1935年(昭和10年),日本溫泉氣候醫學會成功建立,1962年(昭和37年)更名為日本溫泉與氣候物理醫學會,1976年(昭和51年),正式創建了溫泉療法醫生認證制度。
隨著健康旅游的盛行,基于循證醫學用于恢復、維持、增進健康的溫泉療法、森林療法、海洋療法等相關療法也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但面臨的問題是實施方人才培養跟不上市場的需求。
溫泉療法的目的首先是作為放松效果的療養功能,運動療法也有望實現該效果。我們通過整合溫泉療法和心理療法,開發了溫泉意義療法。在溫泉中,可以觀察到依賴性和被暗示性的增強,因此溫泉被認為是進行心理治療的最佳場所。可用于治療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和纖維肌痛。
溫泉意義療法(balneotherapy & logotherapy,簡稱BLT )是整合了溫泉療法(balneotherapy)和意義療法(logotherapy)的療法。基于上述的溫泉科學效果,現場進行存在主義分析治療。
存在分析是維克多·弗蘭克爾博士(1905-1997年)提出的一種精神治療方式。弗蘭克爾進一步發展了由弗洛伊德(Freud,S.)和阿德勒(Adler,A.)等提倡的傳統精神療法,完成了“存在分析(意義療法)(logotherapy and existential analysis)”。
弗洛伊德的人類心理原型是 "追求快樂的意志",而阿德勒的原型是 "追求權力的意志"。行為科學也試圖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人類行為。
上述心理學流派都沒有將人類的靈魂與非人類動物的靈魂區分開來。換句話說,只強調了兩者共同的動物性和沖動性。在弗蘭克爾的存在主義分析中,除了這種動物性之外,人類還有特有的更高層次的“精神”功能。通過充分表達其功能,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負責任的決定,意識到自我獨特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并激活自己的 "意圖至意義"(a will to meaning)。換句話說,人們有積極生活的意愿,并能采取這種態度。
存在主義分析的本質是在這種“精神”中行使人類固有的自由和伴隨責任的自由(行使自主權),并將其應用于治療。它喚醒了患者自身內在的自由和責任,意識到甚至還有反抗命運和命運的自由,并試圖從中找到患者自己生命的意義。因此,患者可以實現“存在轉換”。
弗蘭克爾的這些思想與弗洛伊德、阿德勒的思想并不對立,而是相互補充。那么,實際存在分析的技術主要有兩種。反論傾向(paradoxical intension)和反省消除(dereflection)。
所謂反論傾向,是指可能出現某種癥狀而產生的“期待不安”情緒,不是逃避,反而積極引導不安情緒發生。
所謂反省消除,是指對于被癥狀強迫的患者,將其從關心自己的癥狀本身,積極地轉向給予該患者人生充分的意義和有價值的外部事物,使其從癥狀強迫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方法。
上述技術的共同點是,它們旨在形成一種態度,使病人首先接受自身的痛苦,同時在其中找到意義。這就是由病人自己激活 “意圖至意義”。重要的是治療師與病人分享存在主義的觀點,而不僅僅使用治療技巧。換句話說,治療師應努力嘗試與病人的存在性產生共鳴。
弗蘭克爾認為人類實際存在的本質是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只是次要結果。所謂自我超越,就是通過自我人生意義的覺醒,意識到活在當下的生命尊嚴,并通過自己的努力保持活力,發揮人生最大潛能。
今天,現代社會的許多疾病(生活方式相關疾病)都基于身體、心理、社會和生存問題。存在分析對應的適應性病癥很廣泛。為了與患者的實際存在性產生共鳴,治療師本身也必須有牢固的人生觀、世界觀、生死觀(治療的自我:Watkins,J.G.)。
首先,引入BLT的條件是:醫生對患者有全面的理解,可以建立相互為獨立主體的醫患關系,身體狀況(如低反應型血流動力學紊亂綜合征的治療)可以通過補充藥劑來控制,并且患者能夠退出不必要的精神藥物攝取。充分的動機取決于患者自身的自主性(自主決定風險),并且需要熟練的治療師配合。
不熟悉的醫生實踐BLT甚至可能產生危險。治療過程中,必須控制患者的日益增長的依賴性,并接受自我治療訓練。開展BLT治療的醫生最好具有日本存在主義療法學會認定的國際存在主義療法師(RIL:Registered International Logotherapist)的資格。
BLT課程如圖所示,大約需要四周時間。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除了要寫日記、生活感悟以外,泡溫泉也要專心致志。治療者只有接受這樣積極向上的記錄,才能與過去訣別。

BLT課程
在BLT治療中,慢性疼痛,特別是纖維肌痛患者是主要目標人群,因為他們除了引起疼痛的生理因素(如如血液動力學不良綜合征低反應癥16))外,往往還伴有心理、社會和實際存在的其他因素。所有這些因素在大腦中混雜,導致病人以慢性疼痛的形式感到痛苦。心理治療對于幫助患者擺脫這種精神創傷至關重要。
為了擺脫這種創傷和其他咒語,這種心理治療是必不可少的。溫泉對身體有很大的沖擊效果,溫泉浴后疼痛可以得到迅速緩解,而且研究發現溫度越高預后效果越好。圖2為疼痛VAS,圖3為 DHEA-S、cortisol在開展BLT前后的變動。圖4顯示了溫泉浴和復發的關聯性,圖5、圖6則顯示了溫泉浴期間腦波中的慢波有增加。

圖2:疼痛VAS變化(占總FMS),1年后疼痛得到控制

圖3:17-KS-S (DHEA-S)、17-OHCS(皮質醇)和S/OH比值(總FMS)的變化。BLT后,高OH和低S的比例有所改善。

圖4:溫泉浴及復發率的關聯性

圖5:腦電圖δ波:A: C3-A1(lt), B: C4-A2(rt)。BLT期間腦電圖顯示θ、δ波增加,伴有ASC

圖6:BLT期間腦電波與溫泉浴的關系。
這種慢波的增加,與禪僧在修行中的反應相似。溫泉浴期間可以觀察到自律神經的波動(通過心率變動(HRV)的光譜分析),腦波逐漸慢波化。換句話說,就是大腦ASC化(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意識狀態改變,導致記憶和學習的改變)。如何在白紙化的大腦中寫下新的人生觀取決于患者固有的生存意義(基于自主的自我決定)。治療師的作用是非指示性的引導。進行BLT的患者依賴性會變高。以溫泉為契機,必須讓患者逐漸從依賴性轉換為自律性。這也是治療師的最大功效。如果這個轉換不順利的話,患者和治療師都會陷入兩難的境地。
溫泉療法隱藏著巨大可能性,從古至今被廣泛用于健康療養、治療、宗教修行等各個場景。在溫泉場所開展精神療法的實踐,可以進一步擴大其可能性。許多慢性疼痛患者都因為其固有的生活方式扭曲而痛苦不堪。溫泉意義療法的作用在于幫助患者從痛苦中掙脫,創造新的自我,也就是說,通過實際存在的轉換,實現自我超越
作者:國際全人類醫學研究所(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of Comprehensive Medicine)、財團法法人永田勝太郎(Katsutaro Nag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