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森溫泉設計院 發布時間:2023-09-19 閱讀量:0
日前,中國旅游研究院課題組發布了《建設“美好生活,主客共享”的度假產業新體系——2023中國旅游度假發展報告》(以下稱《報告》)。《報告》闡釋了度假產業體系的概念內涵,總結了國際度假產業發展的典型模式和主要經驗,分析了我國度假產業發展的政策走向、面臨形勢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報告》指出,度假旅游是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產物。長期以來,觀光旅游一直占據我國旅游發展的主流,度假旅游以及相應的度假產業發展較為緩慢。進入本世紀后,特別是最近十余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們出游次數增多,以觀光為主的旅游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逐漸產生了“一地深度游”“無景點出游”和“慢生活”等概念,在此基礎上我國度假旅游進入快速發展期。展望未來,現代化進程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度假產業發展提供了最為堅實的市場基礎。
《報告》強調,度假旅游的核心在于“生活”而不是“景觀”。觀光旅游以觀光為主要目的,單次出游可能選擇多個目的地,在每一個目的地逗留時間較短,其活動軌跡更接近于一個圈。而度假旅游的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觀光,單次出游很可能就選擇一個目的地,在目的地逗留時間長,其活動軌跡多是從客源地往返目的地的折返直線。對于度假旅游來說,觀光或者說看風景也是重要的基礎性活動,但不一定是最主要的目的,度假旅游的本質是在異地的高品質生活。很多度假旅游者喜歡深入到度假地的各個角落,體驗最地道的當地生活方式也就是“煙火氣”。可以說,度假是“景觀之上是生活”的典型體現。

《報告》認為,度假產業體系是“美好生活,主客共享”產品和服務的總和。和觀光旅游發展重在打造景區不同,度假產業發展要為旅游者提供一段與常規生活不一樣的品質生活,對于目的地的景觀和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接待體系和活動內容、商業體系和人文環境等有著更高的要求。報告提出,景觀和生態環境是包括度假在內的旅游活動的重要基礎,構成度假產業體系的底層;吃住行游購娛是包括度假在內的旅游活動的主要內容,構成度假產業體系的骨干;滿足旅游者度過假期需要的各類特色活動,如美食、康養、音樂、戲劇、溫泉、滑雪、登山、徒步、沖浪、潛水、自行車運動以及各種賽事、集會等,構成度假產業體系的核心;由于度假旅游者逗留時間較長延伸出來的其他“生活”需要,如醫療保健、美容理發、健身美體、異地辦公等,構成度假產業體系的重要拓展。
《報告》對國際度假地的類型和國際度假產業體系的典型模式進行了總結。根據依托的主要資源,國際度假地可以分為以自然資源為依托、以城市為依托、以鄉村為依托、以度假村為依托、以主題樂園為依托等不同類型。從產業體系構成來看,在國際度假產業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形成了“濱水+度假”“山地運動+度假”“健康療養+度假”“鄉村生活+度假”“特色產業+度假”“文化主題+度假”“郵輪+度假”等典型模式。
《報告》指出,國際度假產業發展有四大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一是堅持市場主導,重視發揮政府作用;二是凸顯地方特色,廣泛吸收先進文化;三是圍繞游客需求,拓展度假產業體系;四是保護資源環境,注重產業持續創新。
《報告》指出,度假產業政策是國家旅游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配合當時的入境旅游發展戰略,國務院批準設立了一批以接待海外旅游者為主的國家旅游度假區。隨著國內旅游的興起,國內度假需求逐漸產生,本世紀初在多個國家旅游政策文件中都提出要發展休閑度假,并逐漸構建起主要面向國內旅游者的國家級和省級旅游度假區體系。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也成為旅游業發展的主題,中央在此背景下提出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對度假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我國度假產業政策中,旅游度假區的建設是一個重點。度假區作為我國度假產業的主要載體,其建設貫穿我國度假產業發展的全過程。除此之外,帶薪年休假制度的實施,進一步增加了人們外出旅游度假的時間選擇,有利于優化度假產業發展布局;而自駕車房車旅游、冰雪旅游、露營旅游、戶外運動等各種專項度假產業政策的出臺,也有利于推動度假產業體系的完善。

《報告》認為,當前我國旅游度假產業正處于蓬勃發展的前期。
一是需求基礎不斷夯實,供給配套相對滯后。一方面,在出游次數增加和出游機會增多的情況下,人們有了更多“求新、求奇、求知、求樂”的旅游愿望;另一方面,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人們對身心健康的重視,度假作為一種緩解壓力、放松身心進而提高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的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人們愿意為度假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特別是在可支配收入和休閑時間持續增加的情況下更是如此。然而,由于在過去很長時間里我國旅游發展以觀光為主,各地旅游產業體系基本上是圍繞觀光建立起來的,這種產業體系并不能完全滿足度假旅游者的需求。
二是產品業態創新活躍,系統謀劃還需加強。近年來,我國旅游度假產業持續發展,創業創新活躍,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涌現,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但總體上說,我國度假產業發展缺乏整體謀劃,以度假區為載體的度假產業集聚區發展剛剛起步,還沒有構建起立體多元的度假地體系,還沒有在國際旅游市場上確立度假旅游大國形象。
三是發展路徑日益清晰,產業體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國度假產業發展已經初步形成景區聯動發展、住宿場景打造、產業集群發展和“三產”融合振興等模式,有力推動了度假產業體系的構建。但是從更高要求來看,度假產業體系的完善還有待于進一步打破既有的條條框框,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盡可能滿足度假旅游者的合理需求,并在此過程中構建起完善的度假產業體系,促進度假地經濟社會發展。
四是產業政策助力發展,統籌推進仍有空間。由于我國旅游發展長期以觀光旅游為主,度假產業起步較晚,相關產業政策較為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有些政策在可操作性等方面也有待進一步增強。
《報告》就促進我國度假產業健康發展提出了加強度假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加強度假產業發展政策支持、優化度假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培育度假產業多元市場主體、完善度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強化度假產業發展科技文化支撐等系列對策建議。
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于現代化進程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深刻把握度假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我國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對全國度假產業發展目標定位、戰略布局、路徑方向、任務措施等進行系統謀劃。以世界級旅游度假區為引領,以國家級和省級旅游度假區為骨干,大力發展不同類型的旅游度假地,進一步完善國民旅游度假地體系。
世界級旅游度假區建設的重點在于以世界級的品質服務滿足包括中國游客在內的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民的度假需求,不能過于強調外國游客的比重。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建設的重點在于建設國民度假地,讓廣大人民群眾度假有去處,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不能因為是“國家級”而過于追求高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