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森溫泉設計院 發布時間:2023-09-26 閱讀量:0
溫泉似乎讓人覺得很陌生,它是火山的饋贈;是帝王的華清池;是北海道輕奢旅行的重頭戲。溫泉又似乎讓人覺得很熟悉,它是街頭巷尾的廣告牌;是洗浴的代名詞。北起漠河南至湛江,好像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溫泉酒店。

青藏高原的自然溫泉,擁有特效一般的外觀。
靠近熱帶的東南沿海,溫泉是夏可避暑,冬可驅寒的神奇存在。八閩湯客會像百年前的祖先那樣,天不亮就去趕頭湯,泡到“透骹”(讀tau ka,舒服的意思)。廣東人則把溫泉當成聯絡家庭感情的地方。腦洞大開的老板還會在溫泉團建。東南沿海人民對溫泉真金白銀的愛,讓這里成為溫泉酒店最密集的地方。

火山溫泉分布圖,明顯南多北少。
在西南地區豐富的地熱資源與崎嶇的地形將不同溫度、不同礦物質、不同成因的溫泉折疊在一起。這里有山中的野溫泉,有藏醫治療體弱與舊疾的天然藥浴池,也有石阡這樣因泉而興的溫泉之鄉,西南溫泉野得別具一格。
每當嚴酷的冬季降臨,就到了檢驗東北人友誼的時刻,所有的熟人都可以互稱老鐵,但是只有關系最鐵的朋友才會在溫泉里坦誠相見。東北人愛洗浴,以至于從廠礦浴池到天然溫泉的變化,浸泡著最鮮活的歷史巨變。

吉林長白山聚龍溫泉,冬季下雪后尤其好看。
中國富庶地區普遍有傳承百年的澡堂文化,但是傳統上澡堂用的不是天然溫泉而是人工開水。中國并未形成覆蓋全民的溫泉文化,以前也沒有聽中國有這么多溫泉,如今“遍地”的溫泉究竟哪來的?難道溫泉這么懂事,會隨著需求的增加而增加?
還真是!
溫泉并不是舉世罕見的自然奇觀,而是遍布中國的尋常事物。只要是從地下涌出的水蒸氣或超過25℃的泉水就是溫泉。

西藏天然噴泉噴發地質景觀。
除了上海受限于地質條件,至今也未能開發出天然溫泉,高檔溫泉酒店只能以從江蘇運輸送溫泉水為賣點。其余各省(區)都有數量不一的溫泉。就連面積狹小,缺乏火山活動的北京市地下都遍布地熱資源,其中昌平區小湯山和延慶區甚至分布著自涌溫泉。

陽明山大油坑噴氣,同樣屬于溫泉。
由于地質條件等因素的改變,溫泉可能會出現,也可能會消失,而同一處溫泉通常有不止一個出水口,導致溫泉數量難以精確計算。21世紀之初,汪集院士給出的全國溫泉總數是2200處,如今開源地理空間基金會中國分會認為有2943處,不過近年來開發地熱資源的力度越來越大,新的溫泉不斷涌現,沒人能說清中國到底有多少個溫泉。
具體說來,根據溫泉的形成原因,可以把溫泉粗略分為兩類——火山型溫泉和非火山溫泉。


火山型、非火山型溫泉成因不同,形成的溫泉也各有特色。
無需人工抽水,沿著斷層和裂隙自然涌出的自涌溫泉固然貨真價實,但是缺少斷層或壓力不夠,藏在地下出不來的溫泉,也不能被“開除泉籍”。這個時候人類可以幫它一把,把溫泉“抽上來”。

能自涌的溫泉,只占溫泉中的一小部分。
不同成因、地質條件會讓溫泉形成白礦泉、青礦泉、硫磺泉、泥漿泉、碳酸氫鈉泉等等可以不斷細分的種類。有的溫泉不同出水口會涌出不同種類的溫泉,帶給湯客多樣的體驗。
隨著近年來,開發地熱資源的經濟效益越來越明顯,地熱井也越挖越深,越挖越多。原本被認為缺乏25℃以上溫泉的黑龍江和寧夏也突破了零的記錄。也就是說,溫泉真的會隨市場需求的增長而增加。

這不是珊瑚礁,而是西藏瑪旁雍錯溫泉。
中國不缺溫泉,但也并不是平均分布,目前記錄在案的溫泉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南、西南三大區域,其中云南、西藏、廣東、四川和福建5個省(區),就已經占全國溫泉總數的半壁江山,這些區域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溫泉文化。
在刻板印象中,東北人只有搓澡才覺得洗干凈了,而南方人天天淋浴卻從不搓澡,更不會在眾人面前裸露身體,踏進集體澡堂一步。事實上,溫泉酒店最密集的地區不在東北,而在不能更南方的東南沿海。

鏡頭中的野溫泉很美,但對普通人來說溫泉酒店才是最好的選擇。
東南沿海相較于東北,具備開發溫泉的天然優勢。溫泉能被加熱到多少度,受距離地熱熱源遠近的影響,東南沿海靠近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曾經火山活動頻繁,如今北至寧德,南到海口,處處都有以玄武巖柱為代表的火山地質奇觀,也留下了數量眾多,溫度怡人的溫泉。
而溫泉到達地面后還剩多少度,就得看當地的溫度了。面對東北鼻涕都能凍住的冬天,溫泉到達地面很容易涼涼。廣東冬季不到20℃的“大冷天”就沒有什么威脅性了,所以東南沿海的溫泉更多,溫度也普遍更高。

廣東的溫泉酒店中總能看到家庭聚會的蛛絲馬跡
從溫泉變成溫泉酒店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達,既不缺少開發酒店的資金,也不缺少消費市場。另外,東南部南有香港桑拿文化,北有揚州洗浴文化的加持,讓溫泉如虎添翼。畢竟泡溫泉時,溫泉僅僅是載體,洗浴才是靈魂。
在東南部,溫泉酒店最為密集的地方,反而是冬天不太冷的廣東省,恨不得每一個縣附近,都有一個溫泉酒店。溫泉度假對于廣東人來說更像是豪華版家庭聚餐,講究一家人整整齊齊,超過30℃去溫泉避暑,低于20℃又去溫泉避寒。廣東人有多愛泡溫泉?2018年,廣東溫泉接待人數甚至高達1.8億人次。

野溫泉與溫泉酒店的優劣各有千秋。
濕熱也好,陰冷也罷,廣東媽媽一年四季都能找到往砂鍋中丟入當歸、枸杞、蟲草花,煲一鍋靚湯的好理由。在廣東的部分溫泉中,除了常見的泉池你還能找到陳皮泉、枸杞泉,真正的廣東人狠起來連自己都“煲”!
福建山脈縱橫的地形賦予了這里優越的地熱條件,福州三分之一的中心城區都分布著地熱資源,號稱“泡在溫泉里的城市”。不但五代時期的“古三座”溫泉遺址保存至今,而且康熙年間開發的溫泉如今依舊開門迎客。

福州的溫泉文化傳承了幾百年,至今依舊影響福州堂客的審美取向。
老福州的生活悠然,講究清晨排隊,趕在5:30入溫泉泡“頭湯”他們可以在溫泉澡堂里打牌、喝茶、搓背、吃糕點,享受“透骹”的一天。《說文解字》記載“骹,脛也”。福州方言中表達舒服、暢快的“透骹”正源于腳部接觸溫泉水的溫暖與舒適。

用溫泉煮食物。
東南最特別的溫泉便是臺灣溫泉。由于漫長的日據時期與國民黨敗退臺灣的歷史,臺灣省溫泉文化的發展迥異于東南其他省份,著名的文山溫泉、陽明山溫泉都盡量融入周遭環境,修出了幾分野溫泉的生猛,顯得別有一番風味。
雖然東南地區溫泉酒店密集,但是溫泉數量與水溫之最,卻是大西南的溫泉群。印度板塊不斷擠壓歐亞板塊不但形成了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高聳崎嶇的地形,也帶來了豐富的地熱資源。云南是中國已探明溫泉最多的省份,西藏則是地熱資源利用潛力最大的省區。

西藏瑪旁雍錯的野溫泉。
西南地區不但溫泉多,而且熱度高,我國12個省(區)大于80℃的溫泉有136處。其中以西藏為最多43處;云南次之36處。西藏、云南、川西甚至還存在間歇噴泉和水熱爆炸現象。
在高聳的青藏高原,旅行者通常都會被反復囑咐不要隨便洗澡。藏民一生只洗三次澡的骨灰級刻板印象依舊在流傳。其實,藏族很喜歡泡溫泉,不但藏醫將泡溫泉視作傳統療法,有條件的牧人也會定期去有溫泉的牧場待幾天。

羊八井溫泉。
拉薩德宗溫泉與拉薩、日喀則之間的羊八井溫泉,當地藏族已經泡了至少幾百年。唐代的《法苑珠林?王玄策行傳》就提到過:“吐蕃西南有一涌泉,平地涌出,激水高五六尺,甚熱,煮肉即熟,氣上沖天,像似氣霧。”指的很可能就是羊八井的某個出水口。
傳統上藏族會在同一溫泉的不同泉池中區分男女,中間用古樸的石墻隔開。原生態的溫泉與周邊的草甸、雪山渾然一體,除自之外別無多余的人造物。

西藏德宗溫泉為裸泡,一些藏族同胞認為德仲溫泉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青藏高原東緣與橫斷山脈在川西高原匯聚,地下積蓄著“狂躁不安”的能量,形成了數條地震帶,也讓這里點綴著形態各異的天然溫泉。涼山州更是藏著世界最大的溫泉瀑布——螺髻九十九里。
西南溫泉的最大特點就是野性,以至于野到難以被人力馴服。偏偏有資深背包客為了體驗野溫泉跋山涉水。

在大山深處的螺髻九十九里溫泉瀑布。
在云南西側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黎貢山森林腹地,分布著百花嶺陰陽谷等野溫泉,沒有富麗堂皇的酒店,沒有完備的配套服務,甚至連更衣的小房子都不方便多人使用。但是在疲憊的徒步后,偶遇野溫泉,這樣的感受用錢買不到。
貴州溫泉是西南非常特殊的存在,不同于西藏、滇西的火山溫泉,貴州溫泉以非火山溫泉為主。全省有72個縣區分布著300余個溫泉。不論是深藏苗疆之中,號稱“苗疆圣水”的劍河溫泉,還是被譽為“天下第一湯”,一度用來接待僑胞和外賓的息烽溫泉,都只是冰山一角。

貴州石阡,溫泉早已融入歷史中。
石阡更是名副其實的溫泉之鄉,自明萬歷年間石阡知府組織建設溫泉設施后,經過歷代的不斷修繕,如今已經翻涌400多年。泡一杯石阡苔茶“泡溫塘”,早已成為一代代石阡人悠然生活的一部分。西南溫泉類型與溫泉文化也像她的自然景觀與民族文化一樣多彩、多元。
離開車站、機場司機師傅都會推薦你體驗洗浴文化的東北,是重要的天然溫泉聚集區。黑龍江有五大連池;吉林分布著長白山的主體部分;內蒙古東部區有阿爾山火山;遼寧地勢相對地平并不以火山聞名,卻恰恰是東北溫泉分布最密集的區域。

其實動物同樣喜歡溫泉,阿爾山不凍河。
東北的溫泉之鄉往往打破認知,比如說大慶,不只是石油之鄉,溫泉資源也很豐富。而且如今的大慶溫泉早已不再是印象中的集體澡堂,而是以露天溫泉為代表走在了審美前列。
在同屬于東北地區的內蒙古東部區,還有名字便音譯自蒙古語“圣水”的阿爾山。阿爾山被四大草原環繞,卻位于大興安嶺中,被火山塑造成今天的樣子。阿爾山有一個溫泉小鎮最該有的樣子:相對孤立的地理位置,小而美的城建,大興安嶺極佳的自然風貌,是旅行者心中待拔的草。

地熱不僅僅能開發溫泉,也可以用來制冷。
然而,東北洗浴文化并非形成于天然溫泉,而是源于工廠的鍋爐房。從澡堂文化到溫泉文化,東北洗浴文化的流變是大歷史走過的痕跡。
用工廠的余熱燒水,并不會增加多少成本就能建起“廠礦浴池”。但是在熱水器如同黑科技的年代,在家里洗熱水澡不但奢侈、麻煩還容易凍感冒。在重工業作為最先進生產力的年代,作為“共和國長子”的東北,最不缺的就是廠礦的鍋爐,集體浴室自然而然成為當年“大廠人”的福利。

供熱鍋爐煙囪的濃煙,是無數東北人的記憶。
隨著“廠礦浴池”越建越多,成為東北幾十年、幾代人的集體生活記憶。東北人在家里洗澡只算將就,在澡堂里搓背,搓禿嚕皮才算洗干凈的精神潔癖就此成型。
隨著自90年代以來東北工廠逐漸轉型,而香港桑拿文化、日本湯泉文化影響日益擴大,東北的澡堂開始向溫泉轉型,豐富的地熱資源開始被廣泛應用。在東北,溫泉可以是金碧輝煌的正統東北羅馬風,也可以大道至簡形成“正宗東北北海道風情”。
不論哪種風格的溫泉,都不會缺少種類豐富的海鮮自助餐,膂力過人的搓背師傅,和種類豐富的娛樂項目。完搓到位了的大哥甚至可以去溫泉圖書館,攤開本《周易》陶冶情操。東北的洗浴文化再次領跑全國,不但輻射包括京津在內的整個北方,甚至還讓全國的溫泉都卷起來了,門票不包括花樣百出的自助餐都不好意思叫溫泉。
不論在寒冷的東北大地,溫暖的東南海濱,高寒的青藏高原,天冷了就想泡在溫泉里,是天南海北中國人的共識。透過溫泉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地區生氣勃勃的市民文化,是鮮活的生活史,是對冬日生活中暖意的追尋。

黑龍江大慶,-20℃的氣溫中,游客泡著溫泉喝著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