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森溫泉設計院 發布時間:2024-05-16 閱讀量:0
泡溫泉是療養身體最廣泛的方式,其深層的健康效益往往被大眾忽視。溫泉水的壓力、浮力、溫熱效果及其所含成分,均為人體帶來了綜合性的影響,這些要素在泡浴過程中的科學運用,對于實現溫泉治療的最大化效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休閑活動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水,尤其是在游泳、潛水或沐浴時。然而,我們往往忽視了水壓對身體的影響。當我們泡在水中時是會有呼吸困難的感覺,這就是水壓的作用。
例如,我們保持直立姿勢將頸部以下浸泡到水里,小腿將減少1~1.5cm,腰圍減少3~5cm、胸圍減2~3cm;日式齊肩浸泡的全身浴雖然存在個體差異,但一般施加于全身的水壓可達500~600公斤。我們之所以在水中會感到呼吸困難,是由于腹部受到水壓導致橫膈膜上升引起的。同時,由于肺部受到擠壓,肺活量會比平時減少1L左右,為了保證肺部能夠吸入足夠的氧氣,身體會加快呼吸頻率,表現出呼吸急促的現象。
除此之外,水壓還會壓迫皮膚表面的靜脈血管,使血液大量回流到心臟,這比平時心臟正常血量多出200~300ml,因此心臟要負荷比平時更大的工作量。位于心臟內的壓力受容體循環量過多,從而分泌利尿荷爾蒙,因此,我們常常在泡澡或游泳時容易感覺到尿意。
水壓分為靜水壓和動水壓。
1.靜水壓:是指當人體進沐浴池時身體表面感受到的水壓。
根據水壓對人體影響的分析發現,當人們進行齊肩浸泡的全身浴時,靜水壓會增加心肺負擔,因此,專家建議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應盡量避免長時間的全身浴。
靜水壓有弊亦有利,溫泉療法專業醫師指出,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在專業的指導下,也可以利用水壓進行呼吸功能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癥狀。
此外,還有減少水壓影響的泡溫泉方式,那就是溫泉水位在橫隔膜附近的半身浴,研究發現,半身浴回流到心臟的血液量與身體在空氣中平躺時的回流量相差無幾,因此,半身浴靜水壓可減輕心臟負擔。此外,半躺式沐浴姿勢——寢湯也可以減少水壓對心肺的壓力。
2.動水壓:是指流動的水對人體施加的壓力。
例如,溫泉水療池產生了水流,同時也產生了動水壓。水流可以對皮膚、肌肉產生按摩效果,水流產生的氣泡破裂時產生的超音波也具有按摩效果。此外,有研究報告指出,輕度的阿爾茲海默癥患者通過連續兩周、每天3分鐘的動水壓刺激,異常腦電波可恢復正常,但只要停止了動水壓刺激,該癥患者的腦電波一個月后又恢復異常,因此,利用動水壓治療該癥需要長期堅持。

在水中,人會因浮力而“變輕”。據相關研究發現,當人的頭部以下浸泡在水中時,人在水中的體重只有平時體重的九分之一或十分之一,因此,即使是肌肉關節病變、神經麻痹和風濕等運動機能障礙的患者也可由在水下運動。此外,這些患者普遍存在關節疼痛癥狀,在溫水中通過“溫熱作用”可以減輕疼痛感,并增加關節可動范圍。例如,嚴重運動障礙的臥床患者可以在水中利用水的粘稠性,稍加外力幫助下可站立,這樣可以幫助患者重拾康復信心。
此外,肥胖患者在運動時如不加以注意,很容易由于膝蓋負擔過大引起關節損傷。但如果在水中進行運動,則可以大幅降低危險性,而且在水中運動時,身體受到水的阻力會消耗更多熱量,所以對于想減肥的人來說,在水中運動是既安全又有效的。
溫熱效果不僅包括溫度的高低,還包括相應溫度的浸泡時間的長短,溫差,溫熱變化如增溫、降溫與保溫等。將除去水蒸氣、其他氣體的溫泉按水溫分類分為:
≤24℃為“冷礦泉”,25~33℃為“低溫泉”,34~41℃為“溫泉”,≥42℃為“高溫泉”。
與此相對應按水溫將溫泉分為“冷水浴”、“低溫浴”、“不感溫度浴”、“微溫浴”、“溫浴”、“高溫浴”。其中“不感溫度浴”是指皮膚感受水溫既不冷也不熱,在這種溫度下血壓和脈搏等生理機能幾乎沒有變化。當水溫達到38℃以上時,末梢循環系統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毛細血管、小動脈、靜脈血管,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增加,末梢血管阻力減小。
當進行42℃的高溫浴時,交感神經受到刺激,身心都達到活躍狀態。浸泡十分鐘,因為受熱水刺激,交感神經使血管收縮,血壓可增加20~40mmHg。同時脈搏可增加40下,體溫升高2℃。因此,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的患者以及老年人應盡量避免高溫浴。



與此相對應,37~39℃的微溫浴使副交感神經受刺激,產生與高溫浴時相反的生理反應,血壓、脈搏和體溫智慧輕微變化,精神處于放松狀態。因此,當低血壓的人早起感覺頭腦不清醒時,高溫浴可以讓其頭腦清醒;而睡前需要放松精神,泡微溫浴是其有效方式之一。
很多人認為,冬天泡熱溫泉才會讓身體暖起來,殊不知,比起在短時間內泡高溫泉,慢慢享受一次溫水浴更能讓人從內而外暖起來,且身體保溫效果更佳持久。這是因為,當我們進入高溫泉中,皮膚表面受熱水刺激使得血管迅速收縮,導致血流不暢無法充分加熱血液,而在溫水浴中,雖然皮膚表面沒有感覺到很熱,但是擴張的血管帶著被加熱的血液順暢地流入身體的各個部位,讓人從內而外感到溫暖,這樣浴后也不易著涼。

此外,高溫浴還會導致血液粘稠度上升,有實驗表明,進行42℃的全身浴時血液粘稠度顯著上升,但是在38℃的溫水浴后,血液粘稠度有所下降。另外,相比全身浴,42℃的半身浴血液粘稠度只是輕微升高。由此可見,血液粘稠度的升降不僅受水溫影響,還與泡浴方式有關。
血液粘稠度的升高是由于沐浴后身體發汗導致的脫水癥狀。血液中的水分隨汗液流出,血液濃度變高,血流變慢,因此血栓性疾病的患者及老年人應避免高溫浴。
34℃的溫泉我們幾乎可以忽略水溫帶來的影響。有報道稱此時線溶體活動性得以增加,但也有報道稱無變化,或許,這個溫度的溫泉也可以作為溫泉療法治療血栓疾病的方式之一。
泡溫泉時我們該如何預防形成血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沐浴前喝一杯水來補充身體水分的流失。心肌梗死、腦梗死等血栓性疾病多在清晨發作,因此沐浴時間應盡量選擇在晚飯后,并在睡前攝取適量的水分。老年人的渴覺中樞敏感性下降,因此建議老年人在未感覺到口渴時也應適當補充水分。
很多人洗澡后喜歡來一杯冰涼的啤酒,雖說都是攝取水分,但是啤酒相對水來說也有一定脫水的傾向,果汁中的含糖分也不能達到身體所需的攝取量,此外喝涼水過多也可能導致晚上上廁所的煩惱,因此建議大家在沐浴后喝一杯溫開水或熱姜湯。
泡溫泉時會有這樣的現象,泡久了感覺皮膚發脹,這種現象其實是因為皮膚吸收了水分。據科學研究:一位身高160cm、體重54kg的成年人,頭部以下全部浸入水中10分鐘,皮膚吸收水分總量約為3ml。
比起水分更難經皮膚吸收的是鈉離子、氯離子、鐵離子、鉀離子、硫酸根等離子成分,吸收程度不及水吸水率的千分之一。雖然這些離子的吸收量小,但這些成分會對皮膚本身產生直接的影響。
二氧化碳、硫化氫、氡氣等一些脂溶性氣體,相對更容易經過皮膚被人體吸收,吸收率可達水的10~100倍。以二氧化碳為例,在上述同等條件下浸泡10分鐘,可經皮膚吸收530ml,吸收入體內的二氧化碳隨血液(靜脈)經肺部呼出體外。泡硫磺溫泉時,泉中所含成分也會被人體迅速吸收。有研究發現,游客泡一次硫磺溫泉,兩周后還能從其頭發中檢測出吸收的硫離子。
另外,溫泉開采中,經成分分析有食鹽泉(氯化鈉泉)、碳酸泉(二氧化碳泉)、硫磺泉、鐵泉、碘泉等,這些稱為“單純泉”,即1公斤溫泉溶解物未達到1g,由于濃度低對人體的刺激也較低,適用于各類人群,尤其是愈后及手術后的恢復期靜養,這些溫泉被譽為“中風之湯”、“神經痛之湯”等。
這些雖然被稱為“單純泉”,但其成分各有不同,其療養效果也存在較大差異,關于食鹽泉、碳酸泉、堿性泉、硫磺泉、酸性泉等溫泉對人體有哪些影響,我們下期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