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森溫泉設計院 發布時間:2025-08-22 閱讀量:0
在當代文旅產業中,湖泊與溫泉資源的雙重賦能正重塑高端度假體驗。湖泊型溫泉度假酒店不僅依托水域的生態景觀與游憩價值,更通過地熱資源實現“自然療愈+沉浸式體驗”的深度融合。本文以加爾達湖樂斐度假村(LefayResort&SPALagodiGarda)、馬塔卡里旅館(MatakauriLodge)、瑞士Bürgenstock溫泉酒店三個代表案例為核心,解析其開發邏輯與創新策略,為同類項目提供借鑒與創意思路。
湖泊型溫泉度假酒店(依托湖泊與山地資源)的核心開發價值,在于通過地形利用、景觀滲透與功能融合,將“水(湖泊)、地(山地)、泉(溫泉)”三類資源轉化為差異化體驗。其開發重點并非依賴稀缺資源的天然優勢,而是通過創意設計讓三類資源形成“1+1+1>3”的協同效應:山地提供空間層次與私密感,湖泊提供開闊景觀與視覺焦點,溫泉則作為串聯各類空間的核心要素。
案例1:加爾達湖樂斐度假村(LefayResort&SPALagodiGarda)
樂斐度假村位于意大利加爾達湖西岸海拔200米的橄欖梯田山坡上,占地25英畝(約10公頃),依山勢層疊分布93間套房及大型水療中心。項目以“隱逸于湖光山色中的當代療養殿堂”為定位,通過梯田式建筑布局與湖景最大化利用,實現自然景觀與奢華體驗的深度融合。

1.建筑布局:梯田式嵌入與視野控制
階梯式退臺設計:建筑群沿山坡等高線呈階梯狀分布,每層平臺后退3-5米,確保所有套房落地窗無遮擋俯瞰加爾達湖。屋頂種植本地橄欖樹,從湖面仰視時建筑幾乎消隱于山林。
雙入口分流策略:主入口設于山腰,通過Z形車道緩升抵達,次入口位于山頂供后勤使用,避免客流與物流交叉。
2.功能分區:景觀價值導向的空間分配
高價值區(臨湖崖壁):設置無邊泳池(長40米),池體邊緣與湖面視覺銜接,底部采用暗色石材模擬湖面延伸感。
中價值區(中層平臺):套房集群采用“雙朝向”設計——主立面朝湖,側立面嵌入山體,浴室轉角窗引入側向山景。
低價值區(山頂背部):集中布置能源機房與員工通道,利用山體褶皺完全遮蔽。
3.溫泉空間:巖體融合與感官序列
洞穴水療室:鑿入山體內部的半開放式泡池,頂部開鑿狹長光縫(寬0.8米),光線隨時間變化投射水紋陰影,強化“山巖滲溫泉”的原始感。
梯田泳池鏈:三個階梯泳池沿坡地逐級跌落,水流通過隱藏渠相連,形成“水瀑-靜池-湖景”的視覺遞進。

案例2:瑞士布爾根施托克高山溫泉酒店(Bürgenstock Resort)——山地肌理中的“景觀穿透”設計
布爾根施托克高山溫泉酒店(?Bürgenstock)坐落于琉森湖上方450米的懸崖之巔,這座擁有150年歷史的傳奇度假勝地通過斜軌纜車與外界相連,占地60公頃的半島上分布著四家風格各異的酒店、10,000平方米的阿爾卑斯水療中心及多個懸空無邊泳池。作為歐洲頂級療養勝地,這里不僅保留著奧黛麗·赫本婚禮的貴族氣質,更融合了米其林餐飲、高爾夫球場和鉆石圓頂網球場等現代設施,以絕佳的湖光山色與百年奢華體驗,成為融合自然奇觀與人文底蘊的頂奢度假標桿。酒店以“讓每一處空間都能對話湖與山”為規劃核心,其開發亮點體現在對山地肌理的精準利用。

1.路網規劃:沿等高線的“順勢而為”
放棄常規的直線道路設計,采用“之字形”路網沿山地等高線修建:
主入口設在山地中腰位置,賓客需駕車沿“之字形”道路上行,每拐一個彎,湖泊景觀的展示角度便變化一次(從局部湖岸到全湖全景),形成“漸進式觀湖”的抵達體驗;
內部步道采用“架空+嵌入”結合模式:連接客房與溫泉區的步道,平緩段直接嵌入山體(減少對地形的破壞),陡坡段采用木質架空棧道(下方保留山地植被),行走時既能感受山地起伏,又能透過棧道間隙看到湖面。
2.功能分區:以“景觀優先級”劃分空間
根據山地不同位置的景觀價值(湖景可見度、山景層次感),劃分核心功能區:
高景觀價值區(山地頂部):設置“全景溫泉池”,池邊設計1.2米高的矮墻(既保障安全,又不遮擋視線),可180°俯瞰盧塞恩湖與遠處阿爾卑斯山,且僅對住客開放(提升私密性);
中景觀價值區(山地中部):布局客房集群,每間客房設置“雙景觀面”——正面為湖景落地窗,側面為山景露臺,且露臺高度低于窗臺(避免山景遮擋湖景);
低景觀價值區(山地底部):安排后勤設施與員工通道,利用山體自然遮擋,不占用優質景觀資源。
3.溫泉空間的“地形敘事”設計
溫泉區并非獨立存在,而是與山地地形深度綁定:
設計“洞穴溫泉”:利用山地天然巖石凹陷,打造半開放式泡池,頂部保留巖石原貌,僅開直徑3米的圓形天窗,白天引入自然光,夜晚可透過天窗觀星,泡池邊緣與山地原生苔蘚銜接,強化“山體內的天然溫泉”錯覺;

構建“溫泉-山地-湖泊”的視線軸:從洞穴溫泉起身,沿2米寬的巖石步道前行10米,抵達山地邊緣的“懸挑溫泉臺”(向外懸挑5米,下方為15米高的斜坡),在此處既能感受溫泉的溫熱,又能同時看到腳下的山地植被與遠處的湖泊全景,形成“近山、中泉、遠湖”的三重景觀疊加。
案例3:馬塔卡里旅館(MatakauriLodge)
馬塔卡里旅館位于新西蘭瓦卡蒂普湖北岸崖壁,占地12公頃,擁有11間套房及獨立溫泉別墅。項目以“極致私密與湖山全景掌控”為設計宗旨,通過微介入建筑手法將空間隱入現存喬木群落,實現人工結構與自然肌理的無聲對話。

1.規劃策略:林木共生與視覺通廊
樹冠避讓原則:所有建筑邊界距現有喬木樹干至少3米,屋頂線低于成熟山毛櫸樹冠下層(約8米高),從湖面僅見屋頂綠植覆土。
放射狀路徑系統:從中心接待廳延伸三條碎石小徑通往套房,小徑方向精準對準湖心島、雪山峰頂與峽谷瀑布三個核心景觀。
2.材質與視野的精準調控
單向鏡面玻璃:套房落地窗采用低反射率玻璃(透光率92%),室外白天呈鏡面反射林木影像,室內夜間則完全透明強化觀星體驗。
懸挑溫泉臺:別墅附屬泡池向湖面懸挑4.5米,底部支撐柱模擬枯樹干形態(表面覆苔蘚),從室內望去仿佛巨石漂浮于湖上。

3.功能與景觀的嵌套邏輯
套房嵌套布局:每間套房包含“湖景浴缸-山景壁爐-林景臥榻”三個景觀單元,通過滑動木隔斷切換視野主導模式。
水療空間消隱化:溫泉池半埋入地下,頂部覆土種植本地蕨類,僅通過玻璃天井采光,營造“潛入地底溫泉”的感官體驗。
結合上述案例,我國湖泊型溫泉度假酒店(依托湖泊與山地資源)開發可從地形適配、景觀利用、空間營造三個維度,提煉適配本土資源的規劃設計策略,實現“山-湖-泉”的深度融合:
1.地形適配:沿等高線的“嵌入式”布局
借鑒加爾達湖樂斐度假村的梯田式退臺與布爾根施托克的路網邏輯,針對我國湖泊周邊山地高差明顯的特點(如千島湖、撫仙湖):
采用“階梯式退臺”布局:建筑群沿山坡等高線呈階梯狀分布,每層平臺后退3-5米,確保客房、溫泉池等核心空間無遮擋觀湖;屋頂種植本地植被(如茶樹、毛竹),從湖面視角弱化建筑存在感。
設計“之字形”交通系統:主入口設于山腰,車輛沿等高線迂回上行,每處轉彎展現不同角度湖景(從局部湖岸到全湖全景),強化“漸進式抵達”體驗;內部步道結合地形采用“嵌入+架空”模式——平緩段嵌入山體減少干預,陡坡段用木質棧道架空,既保留山地植被,又讓行走時可透過棧道間隙俯瞰湖岸。
2.景觀利用:按價值分層的功能分配
參考樂斐度假村與布爾根施托克的景觀優先級邏輯,最大化利用我國湖泊與山地的景觀資源:
高價值區(臨湖崖壁/山頂):設置“無邊溫泉池”,池體邊緣與湖面視覺銜接,底部采用暗色石材強化延伸感;若為山頂,則打造“全景溫泉臺”,池邊設矮墻(≤1.2米)保障安全,實現180°觀湖視野,僅對住客開放以保私密。
中價值區(山地中部):布局客房集群,采用“雙朝向”設計——主立面設落地窗朝湖,側立面嵌入山體,浴室轉角窗引入山景,通過滑動隔斷切換視野焦點(湖景/山景)。
低價值區(山頂背部/山腳):集中布置后勤設施、員工通道,利用山體褶皺或林木自然遮蔽,避免占用優質景觀資源。

3.空間營造:建筑與自然的“無界融合”
融合馬塔卡里旅館的微介入手法與布爾根施托克的地形敘事,強化空間與山、湖、泉的互動:
建筑形態“消隱化”:客房采用“架空+嵌套”設計,底部抬高1.5-2米避免破壞地表植被,屋頂線低于周邊成熟樹冠(如松、柏),外立面使用本地石材(如花崗巖、石灰巖),色調貼近山體巖石(青灰、淺褐),從湖面望去仿佛“生長于山林”。
溫泉空間“地形綁定”:借鑒樂斐度假村的洞穴水療與布爾根施托克的景觀疊加,在山地天然巖石凹陷處打造半開放式溫泉池,頂部保留巖體原貌并開設狹長光縫,日光投射水紋陰影強化“山巖滲泉”感;設計“階梯式溫泉鏈”,沿坡地設3-5個分級泡池,通過隱藏水渠形成“水瀑-靜池”序列,海拔每升10米水溫微調1℃,兼顧體驗層次與客群需求。
私密空間“景觀嵌套”:參考馬塔卡里旅館的套房設計,每間客房包含“湖景浴缸-山景休息區-林景露臺”三個景觀單元,通過滑動木隔斷切換視野主導模式;別墅附屬溫泉泡池可向湖面懸挑3-5米,支撐柱模擬枯樹干形態(覆本地苔蘚),強化“漂浮于湖山之間”的沉浸感。
湖泊型溫泉度假酒店的開發核心,不在于依賴資源的天然稀缺性,而在于通過規劃設計“讀懂”地形,讓山地提供空間層次與私密感,讓湖泊提供視覺焦點與開闊體驗,讓溫泉成為串聯兩者的“活性線索”。我國擁有豐富的湖泊與山地資源,若能借鑒國際案例中“借勢地形、融合景觀、聚焦體驗”的設計邏輯,便能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高品質度假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