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森溫泉設計院 發布時間:2024-06-21 閱讀量:0
在上一期中,我們探討了溫泉療法的作用機理,主要是因為水壓、浮力、溫熱效果以及溫泉成分的作用效果,詳見《專業研究:溫泉沐浴對身體的影響》,在該文中我們也提到,溫泉中的各種成分被人體吸收的程度各有不同,因此對溫泉療法的效果影響也存在較大差異。為了讓大家了解不同泉質的泡浴效果,本文我們從專業的角度進行了解讀整理。
食鹽泉又名“熱之湯”,得名于其良好的保溫效果。對相同溫度下的溫泉水與加溫自來水沐浴后的保溫效果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溫泉水浴后的保溫泉效果顯著優于自來水。
之所以食鹽泉具有保溫效果,是因為溫泉中的成分與皮膚表面的優質結合,形成一層被稱為“洛鹽”(兩種不同的鹽結合而成的一種鹽)的覆膜將汗膜覆蓋,抑制汗液蒸發,因而減少體內熱量流失。因此,如果泡過食鹽泉后再用清水沖洗身體的話,會因洗掉了這層覆膜而失去保溫泉效果。
其他泉質的溫泉也是一樣,清水沖洗會大大降低其應有的功效。但是有些皮膚較敏感易患皮炎的人,在沐浴酸性泉等刺激性較強的溫泉后還是用清水洗凈為好。

在歐洲,食鹽泉常被用于霧化吸入治療。日本自古也有利用食鹽泉漱口的習俗,因為食鹽的殺菌作用可以用來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等多痰癥狀的呼吸系統疾病。
鹽分濃度低的弱食鹽泉屬于溫和型溫泉,適合老年人或疾病恢復期患者的康復治療。濃度達到14g/kg以上的被稱為強食鹽泉(氯化鈉強鹽泉),為了大家了解強食鹽泉濃度,筆者搜索出了海水濃度,平均為32g/kg。
二氧化碳容易被皮膚吸收進入人體血管中,雖然二氧化碳本身具有毒性,但進入人體后會通過血流經肺部呼出。除此之外其還具有很強的擴張血管的作用,因此沐浴碳酸泉,可降低血壓,是身體充分暖和起來。
由于血管擴張,血液可以更加順暢地輸送到心臟,因此碳酸泉也被成為“心臟之湯”。眾所周知,血液中的紅細胞負責輸送氧氣,當體內二氧化碳含量增高時紅細胞便會釋放氧氣,從而使得氧氣充分地供給到全身各個部位。
由于二氧化碳重于空氣,溫泉水中揮發出的二氧化碳容易滯留在浴池表面,當達到一定濃度時會產生危險,因此浴池中的水位應與邊緣等高,便于二氧化碳排出。雖說二氧化碳具有毒性,但截止目前還未有碳酸泉沐浴誘發死亡的報告。相反,有實驗證明沐浴過程中吸入二氧化碳可增加腦中血流量,因此推斷碳酸泉可能具備對腦動脈硬化、腦梗死等疾病癥狀的康復治療效果。
除了增加血流量之外,碳酸泉還可以提高皮膚中的溫熱感受器并降低冷感受器的敏感性。因此進行低溫泉浴或不感溫度浴時,與同樣溫度的普通清水(加熱后的地下水或自來水)相比,碳酸泉的體感溫度可高出2~3度,即使是36℃也不會感覺冷。
除了沐浴外,歐洲還有飲用碳酸泉等多種多樣的利用方法,相關研究也表明,飲用碳酸泉可以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增強胃動力。
近來,隨著工業的進步,有公司研發出了人工碳酸泉裝置,很多溫泉商家也以此為噱頭吸引顧客。那么人工碳酸泉的效果究竟如何?
人工制造的碳酸泉雖然也可以起到增加血流的作用,但缺少天然碳酸泉中的其他各種礦物質,并且由于人工制成的二氧化碳氣泡與天然的在大小上的差別很大,因此很難說能達到同樣的作用,就像飲用碳酸泉水與市售的碳酸飲料,其差別是非常明顯的,所以人工碳酸泉目前還無法比擬天然碳酸泉。
前面提到,溫泉水為堿性時可以洗去皮膚表面的油脂和分泌物。沐浴在堿性溫泉水中時皮膚會感覺非常柔滑,浴后皮膚也會保持光滑彈性。因此,堿性溫泉又被成為“美肌之湯”或者“美人之湯”。
重曹泉(碳酸氫鈉泉)是堿性溫泉的代表,由于浴后皮膚潔凈毛孔暢通,加速體表水分蒸發,大量散熱有助于體溫下降產生清涼感,為此也被稱為“冷之湯”,是非常適合夏天的溫泉種類。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堿性單純硫磺泉,只有硫磺一項滿足溫泉的基準值標準。
因為有卓著的美膚效果,所以會有人多次反復地浸泡期望達到更好的效果,殊不知過猶不及,皮膚上的油脂被過度除后失去了皮膚本身的滋潤能力,反而使皮膚變得干燥,因此凡事都要適可而止。
在大家的印象中,石膏可算得上是水泥的親戚,那么為什么以石膏為主要成分的石膏泉也能夠達到美肌效果呢?原來石膏泉的主要成分為硫酸泉,是的石膏泉多為偏堿的中性或堿性泉,因此具有上述堿性泉的美肌功效。另外,沐浴過石膏泉后,皮膚還會像涂了爽身粉一樣爽滑。
雖說被統一稱作“硫黃泉”,但除了單純的酸性或堿性硫黃泉外,還有很多混合了其他成分的泉質。例如草津溫泉為酸性含硫黃硫酸鋁鹽泉(硫化氫型),北海道的湯川溫泉(弟子屈町)為酸性含硫黃硫酸亞鐵鈉鹽泉(硫化氫型),鳴子溫泉(宮城縣)為含硫黃碳酸氫鈉硫酸鈉鹽泉,等等。雖各有千秋,但因為同樣都釋放出氣體,具有特殊的氣味,讓人聞到就有置身溫泉地的感覺。硫化氫氣體與二氧化碳氣體相比具有更強的改善血流作用,因此硫黃泉也被稱為“暖身之湯”。
硫黃是化痰藥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德國,硫黃泉蒸汽被應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多痰癥患者的治療。因此,硫黃泉也被稱為“痰之湯”。但需要注意的是,超過一定濃度的硫化氫氣體具有毒性,因此要注意通風換氣。此外,還要像二氧化碳泉一樣,保持浴池水位水平于浴槽邊緣,保證水面聚集氣體能夠溢出尤為重要。此外,由于硫化氫氣體比空氣重,換氣口應設置在地面附近。
我們的皮膚上分布著一種名為“朗格漢斯”的能夠調節免疫反應的細胞。當皮膚受損時,皮膚的防御功能下降,抗原易從角質層侵入體內。抗原侵入體內后,朗格漢斯細胞的免疫功能被激活,防止人體受到侵害。但是,當抗原為過敏原時,朗格漢斯細胞的免疫作用也有引發皮膚過敏癥狀的可能性。
專家以家豬為實驗對象,使其沐浴硫黃泉,觀察其皮膚朗格漢斯細胞機能變化。實驗結果顯示,朗格漢斯細胞機能隨硫黃濃度升高而受到抑制,因此推測硫黃泉可能對過敏性皮炎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此外,沐浴硫黃泉可提高皮膚對紫外線的感受性(易曬傷),利用此作用可配合紫外線照射療法用于干癬的治療。與此相對,患有光過敏癥、日曬后易發濕疹的人,沐浴硫黃泉時要充分注意其引起的不良反應。
除了硫黃泉外也有很多含其他成分的酸性泉,當除酸性之外其他所含成分都不能達到基準值要求時,即稱為單純酸性溫泉。這樣的泉質非常罕見,知名的有日本福島縣的岳溫泉和秋田縣的蒸湯溫泉。不僅是單純酸性泉,所有含酸性(特別是強酸性)的溫泉都有很好的殺菌作用,可用于治療腳氣。
但這種溫泉對人體刺激較大,發生浴后中湯的頻率也比單純泉高。在日本的湯川溫泉中,除了溫泉水池外還設有清水池,就是為了防止中湯和預防皮炎。為了預防浴后皮炎,因此建議在泡過酸性泉后用清水沖洗身體。
眾所周知,放射能有致癌作用,那么,泡放射能泉是否也會誘發癌癥呢?
事實上,通過對放射能泉周邊住戶的調查我們得知,當地居民的癌癥發病率與其他地區的居民并無差異,相反還有發病率減少的傾向,并無研究發現放射能泉會增加癌癥發病率。
在美國曾出現過室內氡濃度過高致癌的話題。氡屬于放射性稀有氣體,是鐳衰變時產生的氣體,含有鐳元素本身的溫泉稱作“鐳溫泉”,而溫泉室內空氣中含有漂浮的氡氣的溫泉稱為“氡溫泉”。但明確區分開兩種溫泉的場所很少,半數以上都將二者混淆。雖說二者都是放射能泉,但溫泉的定義只是測定了溫泉水中鐳的含量或者溫泉水中放射能的多少,空氣中飄浮的氡氣并未計算在內。

2005年,日本環境省曾委托日本溫泉氣候物理醫學會針對放射能泉對人體健康危害的可能性進行調查。當時的調查結果顯示,溫泉并不能夠放射出足以致癌強度的放射能,因此認為放射能泉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日本有三朝溫泉(鳥取縣)、增富溫泉(山梨縣)等代表性放射能泉。其中在三朝溫泉進行的沐浴實驗顯示,沐浴后人的尿酸排泄量顯著增加。因此,放射能泉又被稱為“痛風之湯”。由此可見,放射能泉中所含的放射能含量對人體起到保護作用。
在奧地利著名的度假勝地巴得嘎斯坦小鎮,自然療法專門醫師利用自然產生的放射能實施洞穴療法。利用棄礦坑,將坑內溫度設定在40℃左右,溫度保持在90%左右,坑道內自然產生氡氣,療養者通過吸入氡氣改善關節疼痛、增加新陳代謝,從而達到促進健康的效果。
當溫泉水中含有大量鐳時,鐳經過衰變以氡氣的形式大量存在于空氣中,因此即使溫泉水中氡的含量沒有滿足基準值,空氣中大量存在氡氣的溫泉也是不在少數的,可以像巴得嘎斯坦小鎮那樣,以療養為目的對這些溫泉進行靈活應用。
說到鐵泉的顏色,大家印象中都是以略顯渾濁的茶色為多,殊不知所有的鐵泉剛從源泉涌出時卻是無色透明的。涌出的泉水在注入沐浴池或者降溫池的過程中會接觸到空氣,鐵泉中的二價鐵離子會迅速被氧化為三價,顯現出我們常見的鐵銹色。這種現象其實是一種溫泉的老化現象,也就是說這個過程中溫泉的質量會劣化,其功效也會減半。
溫泉場所無論什么泉質都應每日按時換水,首先是出于衛生考慮,但是鐵泉每日的換水尤為重要,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泉效。還有,當解釋為何泉源活水的溫泉會優于普通的循環過濾溫泉時,鐵泉也是個很好的實例。

鐵泉主要分為碳酸鐵泉(陰離子以碳酸氫根為主)與綠礬泉(陰離子以硫酸根為主)。前者可用于關節炎的治療,后者因兼有硫黃泉與酸性泉的性質,主要用于關節炎與皮膚病的康復治療。
因為鐵泉含有鐵離子,理論上也可通過飲用鐵泉緩解鐵缺乏性貧血癥狀。
按照鐵泉的判定標準即每1kg溫泉水中含有20mg以上鐵元素,那么按每人每天飲用1升左右的鐵泉水來計算的話,每日可補充20mg的鐵。通常市售鐵元素營養補充劑的推薦服用量為每日100mg,換算成溫泉水則每日需要飲用5升,而且如果是酸性泉的話還需要稀釋五倍后才能飲用。因此,想通過飲泉來治療鐵缺乏性貧血在實踐中是很困難的,但仍可作為預防貧血補充鐵元素等目的進行日常飲用。因為不同泉水中所含其他成分及酸堿度各有差異,因此飲用鐵泉需要在專門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除了以上提及的療養泉之外,還有一些雖然沒有歸類在療養泉名下卻有著獨特療效的特殊泉質溫泉,下面就為大家簡單介紹其中幾種。
1.Moor泉
Moor泉的發祥地為北海道地區的十勝川溫泉,如今已被認定為北海道遺產。其特色是富含植物性有機物,色澤偏黃或呈茶褐色,沐浴時肌膚觸感柔滑
1959年,時任北海道大學醫學部附屬溫泉治療研究所所長齊藤省三先生第一次將Moor泉介紹給大眾,Moor一詞來源于德語,意為泥炭地、濕地、沼澤。溫泉水中含有腐殖質,并伴有腐葉及土壤的芳香,而且Moor泉多含有氣體成分,水中可見明顯氣泡。在泉質屬性上Moor泉多為堿性單純溫泉及食鹽泉,并具有相應泉質的功能效果,但作為Moor泉特有的功效在現階段并未有機構進行過宣傳。Moor泉雖泉質特殊,但廣泛存在于日本各地,東京都的“黑湯”即為其中一例。
2.碘泉
當溫泉水中碘含量達到每1kg含1mg以上時即滿足溫泉的定義,但碘泉這一特殊療養泉的泉質名卻沒有被正式記錄在冊。含碘溫泉多源自海水,因此多與食鹽泉共存,并具有其特征。日本新潟縣、千葉縣、秋田縣等都存在著高濃度的含碘溫泉。
既然含有高濃度的碘,那其是否與市售含碘漱口水具有相同功效呢?對此研究人員對千葉縣的白子溫泉進行了相關調查。白子溫泉中碘含量約為109mg/kg,與漱口水按標示比例稀釋后的濃度近似。其他含碘溫泉大致含有漱口水十分之一的碘濃度,其殺菌作用也值得期待。但現階段并無證明其殺菌作用的研究報告,這也是留給溫泉研究工作者的一個必要課題。還有,由于溫泉的老化現象也可使碘泉失去其原有的功效。
3.偏硅酸泉
按照溫泉定義,溫泉水中偏硅酸含量50mg/kg以上即滿足溫泉定義。但實際上存在高出這個標準三倍、偏酸含量達到150mg/kg的溫泉。
研究人員就溫泉水對角質細胞(調節人體皮膚防御功能的重要細胞)的影響效果進行了實驗研究。研究表明,含偏硅酸的溫泉水可顯著促進皮膚的角化作用。同時研究還證明含鈣溫泉水也具有同樣功效,如果偏硅酸與鈣共存則可進一步提高其效果。
近來,偏硅酸泉與重曹泉一起,作為“美肌之湯”“美人之湯”而廣受青睞。但是在泉質分類中并未收錄“偏硅酸溫泉”這一名稱,所以需要大家在專業分析指導下確認其偏硅酸的含量來進行判斷。